
抗日战争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就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随着战火的洗礼,巍巍峨峨的八百里太行,成了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的天然战场;其峭壁如林,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天堑之形,成了进犯者的葬身之地。由此也诞生出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太行精神。
在这八年的转战中,八路军总部共走过35个县82个村庄,在硝烟中与侵略者日夜周旋,斗智斗勇,而进驻次数最多、走过村庄最多的当属武乡,因此武乡也被誉为一个"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从1937年11月至1942年6月17日,八路军总部先后5次进驻武乡县,首脑机关先后在武乡驻扎536天,有8个旅、31个团在此战斗生活,在武乡的东村、段村、义门、寨上、砖壁、王家峪,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彭德怀、杨尚昆、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薄一波、罗瑞卿等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战斗生活过。
在这里,日本侵略者"一个月拿下山西,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人痴梦破碎;在这里,他们发动的"三路围攻""八路围攻""九路围攻"计划落空;一次次"囚笼政策""蚕食政策""三光政策"不过是激起华夏儿女们更大凝聚力,所谓的"百万大战""铁壁合围"",只是让这里成了"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据地,一片练武声",靠着"小米加步枪",靠着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的精神,八路军粉碎了日本鬼子的19次大"扫荡",500多次中、小扫荡。
在这八年中,武乡县抗战支前"出粮、出兵、出干部",当时仅有14万人口的小县,就有9万多人参加了各种抗日救亡组织,有14600余人参加八路军,与敌人进行大小战斗6300余次,有20000多人为国捐躯。八年中,武乡一县捐军粮20万石,折合9000万公斤,捐献军鞋、米袋等物资无数。作为八路军抗战的前沿和主战场,武乡也被誉为""八路军的故乡,子弟兵的摇篮"。多年后,一位重游故地的老战士这样说道∶"领袖的足迹在这里留下,人民的军队在这里壮大,民族的脊梁在这里挺起,时代的精神在这里升华……"
在这里,彭德怀副总司令接受了美国新闻记者史沫特莱的战地采访;在这里,朱德总司令、彭德怀总副司令、左权副参谋长和129师刘邓首长,指挥我军粉碎了日军"九路围攻",部署和指挥了名震中外的"百团大战"。一声声哒哒作响的红色电波联络着延安与太行的抗日脉搏,一道道雷霆万钧的命令指挥着华北原野上的千军万马……总司令在此豪迈地写下了:"伫马太行侧,夜夜杀倭贼。自信挥戈能退日,河山依旧战旗红。"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坐落于武乡县城西,是中国唯一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和华北各根据地8年抗战史实的大型军事专题纪念馆。20世纪70年代末,老区人民为了纪念这一光辉的历史,倡议筹建八路军纪念馆。邓小平同志为此还题写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馆名。
纪念馆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展馆建筑呈"工"字形布局。进入纪念馆大门,广场上鲜花丛中耸立着八路军将领的组雕,群像前的白色大理石上,"太行山"三个金色大字雕刻其上。
纪念馆右侧是八路军将领馆,里面集中展示了近千位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功勋卓著的八路军将领的生平事迹。纪念馆对面隔街相对的是胜利广场,广场上的纪念碑造型似两杆步枪刺向天空。

沿着陡直石阶,登上风景秀丽的凤凰山,可以看到巍峨雄伟的"八路军抗战纪念碑"。碑身呈四棱形,白色大理石贴面,上书"八路军抗战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塔高19.37米,寓意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碑体两侧为镌刻着谷穗与长枪的铜质图案,象征八路军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侵略者。碑后为长达30米的弧形浮赠墙。浮雕背面刻有抗战时期728位血洒疆场的八路军正团级以上干部的英名录,纪念碑旁建有徐向前元帅纪念亭,徐向前元帅逝世后,遵照其遗嘱,他的部分骨灰撒在了凤凰山上。
站在山顶眺望,巍峨的太行山层峦叠嶂;俯瞰脚下,漳河碧波环绕武乡小城,英烈们曾经抛头颅、洒热血,最终换来今天的繁荣稳定,秀美宁静。
(责任编辑:晋中发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