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新民:520座双模拱棚的种植之路
2021年07月30日   10:41 | 来源:府谷宣传
  在府谷县木瓜镇常塔村热浪蒸腾的蔬菜大棚里有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薛新民。薛新民用十多年的不断探索,研发设计出了适宜府谷县乃至陕北地区种植蔬菜的双膜拱棚。据介绍,在最近几年内,由他参与建设的蔬菜大棚已经遍及全县,累计有520座。
 

 
  与一般的蔬菜大棚不同,薛新民所推广建设的是全钢双膜拱棚。这种大棚可以通过调节棚内温度,及运用肥水一体化的膜下微喷灌溉技术,实现一年两茬种植、适当提前或者推后蔬菜成熟期的目的。
 
  调查发现,目前府谷所建的这些蔬菜大棚,以规模化种植豆角、青椒等蔬菜为主,每亩的纯收入一年在2万元以上。许多种植户表示,现在每亩的收入比过去增加了,这在过去是不曾想到的。
 
  效益的增加,发展规模的扩大,离不开有效的发展机制和运营模式的支撑。梳理府谷县圃田种植有限公司在府谷推广建设双膜拱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由政府补贴,村集体经济联合社投资建设,企业管理运营的发展模式,恰恰是大棚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新技术尽显优势
 
  2014年在杨凌农高会上,由神木人薛新民所设计建造的全钢双膜拱棚引起了参会的府谷县代表团的注意,经详细了解和洽谈以后,被引进到府谷县木瓜镇常塔村进行试验性发展。
 
  可是当时由于村民普遍对于大棚存在顾虑,担心项目不成功而浪费土地资源,获得的支持热情并不高。最后经当地政府协调,府谷县圃田种植有限公司最初只在木瓜镇常塔村实施了4座双膜拱棚的试验性种植。
 
  “我那时尽管在内心中有点受挫感,但是对大棚的种植技术和发展潜力是充满信心的。”薛新民的自信源于他长期以来从事农业项目的经验积累。他早年从事过教育工作,后辞职长期在榆林境内一些区县的农业示范园从事蔬菜种植技术指导和销售工作。
 
  2012年由他研发的全钢双膜拱棚建造技术,被国家有关方面认证为实用新型专利。当年此项技术还在榆林市设施蔬菜科学技术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实践表明,与传统的单膜拱棚相比,双膜拱棚尽管在建设成本上有所增加,但是在技术上却实现了对棚内温度的有效调节和掌控,进而可以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了对于蔬菜的提前或者延后上市目标。
 
  不仅如此,薛新民还在大棚内使用了肥水一体化膜下微喷灌溉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根据不同植物生长期,进行科学合理的配方施肥、用水控水,并且直接作用于根部,实现了省工、省水、省肥的目标,较为有效地克服了一些大棚种植基地水资源匮乏的“瓶颈”。
 
  正如许多人所期待的那样,当年木瓜镇常塔村所实施的4座试验性双膜拱棚种植取得良好实效,特别是产量极为可观,且比平常的蔬菜提前半个月上市。这让当地许多村民惊诧不已。
 
  第二年,木瓜镇常塔村通过争取资金,在府谷县圃田种植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下,建设了30余座双膜拱棚。
 
  合作与共赢
 
  薛新民深知,推动农业项目发展,保障村民的利益和采取有效的合作方式是关键。
 
  木瓜镇常塔村的30余座双膜拱棚,经政府部门的牵线搭桥、组织协商讨论,最终由政府财政补贴、村集体进行投资,府谷县圃田种植有限公司具体施工建设。大棚建成以后,由府谷县圃田种植有限公司向村集体承包经营,并且承诺向村民免费传授种植技术,蔬菜基地常年所需要的劳动力,按照市场劳动费用标准在本地雇用。
 
  普遍认为这样的投资合作模式,有效解决了农业项目“谁投资、谁出钱、谁经营”的问题,通过政府机构的牵线搭桥,最终实现了村集体(村民)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为大棚基地持续向好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
 
  有知情者介绍,目前木瓜镇常塔村的30余座蔬菜大棚运行良好,产量稳定,效益逐年增加。通过出租土地,村民每年可以分红,而且许多村民常年就近在大棚里干活,实现了稳定就业。
 
  值得关注的是,木瓜镇常塔村的蔬菜大棚建设运营以后,很快吸引了许多有志者前来参观学习,其中也包括一些政府机构人员。特别是2013年国家启动精准扶贫政策以后,许多地方引进了这一发展模式,使其成为撬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有效杠杆。
 
  作为一名有着四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和一个长期致力于农业项目发展的推动者,薛新民感觉到,精准扶贫政策对于农业项目是一次发展的契机,也是农业企业大显身手的机遇。
 
  “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薛新民介绍,那几年他经常要为推广建设和经营蔬菜大棚而奔走,“对于府谷街上有哪些有特色的饭店,我不清楚,但是对于府谷大多数村子,我却非常熟悉。”
 
  在继木瓜镇常塔村之后,府谷县哈镇硬路塔村也是率先引进发展双膜拱棚的村子之一。这是府谷东部典型的纯农业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村里几乎没有什么农业项目。从2018年开始,该村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引进府谷县圃田种植有限公司,开始积极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从刚开始的10棚,到现在的50棚,如今年累计收入可以达到60万元。
 
  硬路塔村成立了经济联合社,全村376户955人全部加入。联合社与府谷县圃田种植有限公司的合作模式是:大棚的日常管理运营及销售由府谷县圃田种植有限公司负责,年终公司按照收益的三分之一进行分成。
 
  哈镇硬路塔村党支部书记燕霞介绍,村里马上组织召开蔬菜大棚基地分红大会,而村里大棚蔬菜基地的建设,实现了村集体和企业的合作共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村子固有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办法。
 
  据统计,截至目前,在府谷全县由府谷县圃田种植有限公司参与建设并经营发展的双膜拱棚共有520座,分布在全县17个镇。这些大棚都是由村集体投资、政府补贴建设而成。公司和村经济联合社的合作方式主要包括承包、入股和按照收益分成等。
 
  对于像清水镇水地湾村一些刚刚起步的大棚种植项目,府谷县圃田种植有限公司在种植技术、品种选育和销售方面给予无偿支持。
 
  走市场化发展之路
 
  今年,府谷县圃田种植有限公司与府谷县古城镇五道河蔬菜大棚基地的合作方式,经双方协商发生了变更,这样的变更尽管首次出现,但是却值得关注。
 
  五道河村位于古城镇东南部的陕蒙交界处,距离府谷县城70公里,“十里长川”沿村而过,属于典型的川道山区,地表水、耕地、林果等生态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蔬菜大棚良好的立地条件。
 
  2017年和2018年,五道河村经济联合社通过吸收会员入股和争取政府补贴的方式建设了50个双膜拱棚。与其它地方的合作方式不同,五道河的大棚建设,府谷县圃田种植有限公司按照三分之一的投资比例进行入股,并采取了两者合营的经营模式。今年,合作方式由原来五道河村经济联合社与府谷县圃田种植有限公司合作经营变为由后者独立经营。
 
  对于这次变更,薛新民坦言,尽管双方合作经营的诚意至今无可指责,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出现了“大锅饭”,人人想参与,以及一些其它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棚基地的运行效率。最后双方经协商同意,由府谷县圃田种植有限公司独立经营,村经济联合社只负责大棚水电等基础设施保障和对公司财务等方面的监管工作。
 
  “在大棚基地建设发展过程中,不管采取怎样的合作运行方式,都应该保障公司相对独立的发挥作用,给其留有施展自己想法的空间。”薛新民认为在农业项目的投资上,村集体有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但是缺乏技术、资本和市场,农民往往不善管理,而这些恰恰是企业的优势。农业项目合作就应该相互补充,在制度上给各自发挥的空间,这样才能优势互补,释放潜能,激活发展活力。
 
  在长期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薛新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随着网上购物和物流业的发展,公司的市场定位已经不能满足于本地及周边市场,而是要面向更广阔的国内市场。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他将销售目标锁定在国内蔬菜市场,上半年“南菜北运”和下半年“北菜南运”的空档期,分春秋两茬有规划种植青椒、豆角等大宗蔬菜,这样较好吸引了蔬菜批发商,提高了商品的市场份额。
 
  为了更好地提高大棚蔬菜产量和实现蔬菜提前或延后上市的目的,府谷县圃田种植有限公司除了利用大棚可调节温度的功效外,还在府谷县大昌汗镇建立了蔬菜育苗基地,以专门为全县的大棚进行蔬菜育苗。同时每年都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帮助种植户提升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为各蔬菜大棚基地建立了彼此交流学习的平台和机会。市场是变化和发展的,必须要有专业的力量加以应对并积极寻找机会,这是薛新民一直坚持“专业的事情,让给专业的企业和人员去做”的理由。梳理府谷县圃田种植有限公司这些年来在府谷的发展历程,薛新民认为其最大的经验就是要依靠村集体,善于带动村民的积极性,要采取一种互利共赢的方式进行有效合作,走市场化和品牌化的路子。
 
  他还表示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产生了许多新的体会,吸取了不断追求和奋斗的力量。“我觉得作为一个农业项目推动发展者,让项目平稳发展,效益持续向好,能够带动更多村民致富发展,就是对于党史学习教育的最好践行。”薛新民说,在接下来的几年,公司将在巩固现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发展蔬菜大棚基地建设。但现在面临一个不可忽视的发展“瓶颈”是,随着农村外出人口的增加,农村劳动力普遍不足。
 
  “这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是必须要面对。”他有个想法,就是组建劳务公司,长期到府谷县城等劳动力密集的地方雇用劳动力,以补充蔬菜大棚基地劳动力的不足,并形成长效用人机制。
 
  来源:府谷宣传(文/张美录  郝先锋)
 
  
(责任编辑:张美录 郝先锋)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