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淮:寇克让的独立与成功
2021年07月03日   14:09 | 来源:中国发布网
  寇克让的“令序重开”艺术展终于在6月19日荣宝斋大厦举办,这是一个倍受人期待的展览,因为它因疫情被延迟了半年时间。上一次“又一春”展览还是在荣宝斋,2019年的12月29日到2020年的1月2日,这一次本来还是要跨两个年头展,定名为“大地回春”。克让先生请我写的前言都发表在了《书法报》的月末版上,但是展览没有办成,推迟到了现在。
 
  上一次是书法展,这一次为什么是艺术展呢?因为这一次除了书法的作品,更突出了他书法艺术与陶艺的结合,他把书法写在了陶瓷上,美轮美奂!他这次要凸显书法的实用性。
 
  为什么是寇克让?为什么我如此重视一个个人的展览。原因很简单,一是写得好,写得个性另类,写得法度森严而又能恣肆伸张,与这个时代谁都不似!二是他的书法既是个体的,又是这个崇尚个性时代的代表,他的书法凸显了我们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念,他是自觉地追求,从浩浩的法帖碑刻到从中写出了学问,写出了自我l。三是他从来不去追随潮流,以“独行侠”的姿态,走出了一个熠熠放光的自己!
 
  他2014年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我的草书二十年》,有人说:何等人物,敢言草书二十年?那时他46岁,写了二十多年的草书,淋漓酣畅,慷慨激昂,一本比砖头还厚还大的作品集,证实着他的实力!他的草书虽有争议,但他勤勤恳恳地坚定地走了这么多年。
 
  我曾这样说寇克让:寇克让是书坛的奇人,也是一个书坛另类。在我们审美都趋于雷同之际,他的独立显示了异美,也不能不让人溢美!当下很多的人写得都像,寇克让却不像,既不像古,亦不像今,他活出自己,从古典传统处生根发芽,从自我生命的表征中发掘线条韵律的奇美,他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传奇,既是一个独行侠,又会是一个挟持传统而走向未来的大家。
 
  当代书法家,多少都是通过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而加入中国书协,被人称为书法家。这样形成了一条产生书法家的“生产线”。寇克让却不是,在他的艺术履历表上没有一次加入中国书协展览的记录,但他是艺术同道和市场公认的书法家。他并没有按照我们平俗的逻辑,也并不是仅仅只标榜个性的另类,他是以一种学术的状态和严谨苦学走自己的路,他的风格是突出的,线条是扎实的,气度是伟岸的,格局是博大的,笔下出巧但更有一种缱绻书卷和豪迈桀骜之气。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他的书法,我觉得正是这两个方面,让文雅者爱其清秀书卷,豪迈者爱其洒脱磅礴,有这些就够了。
 
  当代书坛,能不能不随俗众走一条自己的路,很难!寇克让是一个特例,也是书坛的意外,这是他个人的修为,是多年创作被众多知音粉丝和收藏家推出了的。多少书法家都在苦心孤诣地经营自己,比之于寇克让,你没有发现你缺失的是什么?
 
  寇克让从不将自己与别人相比,而是把自己的精力在学术与著作撰写上,他的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内和国外的杂志上,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如《书谱新证》《兰亭序究竟身何在》《平复帖考释》等等。而影响更为深入和广泛的,是他那本不同层次都能读的《书法没有秘密》,已经印行了好几个版本。
 
  如果说书法能够比试的话,克让先生的学问可是一般书家望尘莫及的,这就是他的境界:书法创作走自己的路,书法学术依然走自己的路,艰难跋涉,探索不止,如这次展览很多瓷器上的书写,见微见妙。庄子曰:“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我们书坛如果能多几个寇克让多好!总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走展览这一条路,无形中形成了这样的机制,而最近兰亭展引发的种种问题就是机制本身的问题。书法要回到民间,通过民间之力,推起几位书法家,形成书法创作的百花齐放,将会对书法创作起一种推动的作用。而这个关键还在于个体的人,胆识,毅力和为自己创造机遇。
 
  我为其作一首蓦山溪词赞之:
 
  春回大地,笔底悬知晓。青瓷亮光痕,笔挥舞、禅机缭绕。笔端遒韧,唐谱到诸贤,自为乐,融帖碑,谁肯淳精道。当年学子,如此书怀抱。瓷上展风骚,精微处,堪能微妙。以书为业,写意亦高情,如般若,似菩提,字字皆清皎。(作者:吴川淮,艺术评论家。)
 
  
(责任编辑:编辑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