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国习书笔记:再话章草——浅谈章草之“难”兼答书友问
2020年05月09日   19:07 | 来源:中国发布网

  拙作《闲话章草——书柳宗元邕州马退山茅亭记有感》发表后,引起同道和朋友们的关注。我在几个微信群里,也看到了一些评论。其中,在中国书法家协会军队部分会员交流平台“军旅书家”群里,看到两则贴文,引起我的兴趣,感到文中的话题可以继续聊下去。
 

  北京的G君写道:“以我之陋见,章草是书法中的阳春白雪,讲究古雅樸拙、气韵灵动、婉曲含蓄之美。因辨识难、意境高、出彩者寡,故在书坛也是小众文化,追求者较少。”
 

  南京的C君接着写道:“以前听一个教授讲,篆刻比书法难,涉及到书法、文学、美学等等。似乎有道理,其实话没说完,书法也好,篆刻也好,绘画也好,诗词也好,入门不难,真正玩的好才难。同理,书法也不是简单以书体比较高下,真草隶篆能真正写好都难。”
 

  一个说章草是“阳春白雪”,有“曲高和寡”之难;一个说不能以字体论高低,“真正写好都难”。二君所言,虽有抵牾,但各有道理,从不同的角度,话及书法之“难”。
 

  在书法诸体中,通常认为草书入门最难。今草要由楷入行再入草,而章草则要以篆隶奠基,方可窥其门径。章草的小众化,有历史原因。章草是秦汉文字大演变时期的产物,始于汉,而衰于晋,在书法发展史上的流行期比较短。自它孕育了今草以后,就几乎把自己埋葬。自东晋以后,在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楷、行、草新体书法潮流的冲击下,章草逐渐被“边缘化”。正是因为长期受到冷落,章草传世的墨迹和摹本很少,这也给章草入门增加了难度。对今人而言,章草辩识难也是事实。章草是标准草书,草法有一定之规,不了解草法,辩识就难。虽同为草书,章草和今草还有不同,今草自晋唐以后,主要在行楷的基础上草变,更接近于今时,即使不懂草法,还可以连蒙带猜。章草是篆隶的草化,更靠近古时,不了解古文字就看不懂,猜也猜不了。此外,章草高古典雅的气韵,对于书家而言更是难上加难,没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是难以企及的。正是因为上述之难,章草让人觉得不好“亲近”,让人有点莫测高深。所以,“曲弥高,其和弥寡”,认为它是“阳春白雪”,也是说得过去的。

 

  书法之“难”,往深里讲是写“好”之难,也可以说是价值判断之“难”。诚如C君所言,书法包括多种书体,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审美标准,很难比较谁优谁劣。即使是在同一书体中,也很难认识一致。比方说,有人认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也有人认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天下第一行书”。可见,在艺术审美上,什么是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绝对好的标准。所以,不把审美标准绝对化,是艺术的基本要求。在这一点上,我是同意C君观点的,主张不同书体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反对用自己的审美价值观去贬低和排斥异己。


 

  章草之难,难在“章味”;章草之贵,也贵在“章味”。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先就拙文《闲话章草》中提到的两个问题答书友之问。
 

  关于章草字法的“繁简适宜”问题。“繁简适宜”,是章草的基本状态。我之所以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是为了与今草作个区别,避免用今草的标准话语来评价章草。草书与其他书体的显著区别,就是笔画的“删繁就简”,由于这一特点才带来字形的变化。章草和今草虽同为草书,但草化程度不同,对简化的要求也不一样。如前所述,章草是篆隶的草化,必然保有篆隶的字形和笔意,特别是隶书“八分”的特点,决定了章草末笔往往是重笔波磔,横向走势,字与字不相沟连。这种特点使得章草简化受限,而形成“繁简适宜”的状态。今草有所不同,它虽源于章草,但在晋唐以后主要在行楷的基础上草变,形成纵向走笔,字字相连的特点,为了书写速度更快、更流畅,而要求字的笔画“至简”。章草的“繁简适宜”,虽是客观形成,但我认为也有主观上的审美追求使然。“繁”与“简”、“正”与“草”的混搭对比,使章草形成特有的美感。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以后楷、行、草书又一代表性人物,在他的传世作品中,就有一幅一反常态的楷行草混搭的书法作品《裴将军诗》,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令人叫绝。章草的“繁简适宜”,也给现代书法创作留下了灵活运用的空间,书家可以根据审美需要添笔或减笔。王蘧常更提出了省笔、借笔、减笔、复笔、添笔的“五项原则”,以求章草结构之美。所以说,“繁简适宜”是章草固有的艺术特点。


  关于章草“字字乾坤、蓄势待发”如何理解问题。这是我在比较今草用“势”取“势”时提出的一个观点,也是我学书的一个体会。我在微信群里回复朋友点赞时,写过这样一段话:“一字虽小,但也可看成很大。有天地阴阳,有六合八荒。在其间变化阴阳,挪移乾坤,就可得大美意象”。我学书有个习惯,不仅效法前人读帖,而且注重读字。利用电脑、手机,把字放大到满屏,仔细品读结字和笔划的新奇之处,久而久之,就有了上述体会。这就如同篆刻经纬方寸之间一样,书法也可以在一字的空间里,按照奇正辩证、对立统一的道理,运用变形、扭曲、夸张和减笔、添笔等等手法,处理间架结构和笔画连断,写出来的字就有了灵动多样的形态。除了字里的“乾坤挪移”以外,在章法上也要处理好字间行间的“阴阳变化”。比如大小、正侧、粗细、浓淡的互补和收与放、松与紧、开与闭等“气口”的调整,字就有了气息生动、蓄势待发之态。对于书家而言,这些方法无需多讲,只要有了“字里乾坤”的视角,“一字多变”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回答完书友之问,我们再聊章草的难题——“章味”。和前两个问题不同,这个问题已经离开了“技”的话语层面,属于“形而上”的“道”。要探其奥妙,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从美学的角度看,“章味”是一种审美感受,是我们在欣赏章草书法作品时,被其激发的一种心理感奋状态。那么,章草书法中有哪些特质可以激发这种心理的审美感受呢?这就是章草书家所要探索把握的重点,即“章味”的精髓所在。总结前人的看法,我认为“章味”的核心是“古质”。即使是章草书法中的“妍美”一派,它的美感之基也是“古质”。就像孙过庭等人评“今妍”书风一样,离开了“古质”,“妍美”就成了无本之末。那么什么是“古质”呢?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呢?我尝试作以下分析:

 

  一是古典感。汉字是象形文字,本身就有形式上的美感。随着汉字的不断演变,特别是实行简化字改革以后,现代汉字的象形感已经淡化。再加上印刷体的广泛应用,现代文字给人的兴奋感减弱,产生了“审美疲劳”。相比之下,古文字在今人眼里就有了新奇的美感。在这种情况下,书法不应趋今,而应尚古。从章草的承续发展看,自宋、元以后就有“趋今”的取向,比如赵孟頫、邓文原、宋克等人,所写章草受楷、行书体影响较大,与篆隶的古质相去已远。清末沈曾植、康有为主张章草应回追秦前,从篆隶入草,可以说是正本清源。章草本就是古草,它所特有的篆味隶意以及草书的原始典范,正是“章味”产生的源泉。


 

  二是质朴感。当现代人厌倦了光鲜浮华的生活后,返璞归真就成为一种对生活状态的追求,反映到审美感受上就表现为质朴感。汉字的质朴感在文字演变的过渡期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呈现出的是一种未经雕琢的自然本真的状态。这种状态在汉简和西晋残纸墨迹中表现比较明显,保留了隶书草变的痕迹。在存世的章草墨迹中,通常认为,皇象《急就章》、索靖《月仪帖》等是成熟期的标准,张芝《八月帖》、王羲之《豹奴帖》是章草向今草转变的代表,而陆机《平复帖》则是比较质朴的样本。以上这些墨迹虽有不同的特征,但都具有“古质”的美感,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值得我们学习效法。近代以来,章草书家时兴从其它书体中去发掘和汲取“古质”,这种方法是可取的,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

 

  三是稚拙感。相对于成熟的完美,幼稚的、笨拙的天真纯朴,是一种萌态的美感。在早期的章草墨迹中,稚拙感是一种自然天成,而在今人中则是作为时尚有意追求。在看多了精致妍美、庄严肃穆的作品后,许多人更喜欢这种率真纯朴、随意幽默的感受。清代书法家傅山甚至提出“四宁四毋”,即:“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观点,对此虽有争议,但也说明存在这样一种审美追求。稚拙感在书法中又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率真的拙朴,在居延汉简、武威汉简和楼兰残纸墨迹中可以看到。我比较喜欢《爨宝子碑》,那种古拙的率真,妙趣横生。它虽是隶楷,但章草书家可以参研借鉴。另一种是童稚的拙朴,书法中的这种“幼稚”和“笨拙”很难描述,我们可以联想动漫卡通中的形象,比如“大白”,就给人憨态可掬的美感。“呆萌”、“丑萌”是一种流行时尚,所以,在书法艺术中也会受其影响,有所表现。

 

  四是沧桑感。书法评语中所说的“人书俱老”,就是沧桑感。它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不仅表现出雄肆奇逸、沉稳老练、苍然浑厚等特点,从审美心理上看,它还有“看破红尘”、“超然物外”的感觉。如果用物象来类比,就像古树、枯藤、苍岩、虬根。这种感觉在碑书中表现突出,所以近代以来融碑入草是一种潮流,成为书家比较普遍的追求,比如:沈曾植、于右任、王世镗、王蘧常等。

 

  以上是我对“章味”的粗浅理解,需要说明的是,章草书家对气质的追求因人而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章味”的形成,对技法的要求很高,成熟的技法是滋生“章味”的条件,创作时应当根据文本特点和审美需要,是恣肆或委婉来运用技法,倘若一味“炫技”,则适得其反。总结前人的经验,可以归纳为“技当随道”,这里不再多讲。
 

  最后,谨向G君C君致歉,前录所言,未先请准,不揣冒昧,敬请原谅。



谦益章草习作:余光中《今生今世》


谦益章草习作:敬善媛《莲心曲》
 

  笔者:程建国,号谦益,1954年生于湖北武汉,1970年入伍,曾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政委、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政委,少将军衔,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编辑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