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国习书笔记:古人论“草”(三)
2022年09月25日   13:50 | 来源:文信网

  草书之盛,莫盛于唐,草书之衰,莫衰于“五季之乱”。五代而宋,杨凝式间世独起,承唐启宋。苏轼称:“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评杨氏所藏欧蔡书》)杨凝式工行草,先师颜真卿,继师二王。杨书特点,一如刘熙载所言:“今但观其书之尤杰然者,如《大仙帖》,非独势奇力强,其骨里谨严,真令人无可寻间”;“杨景度书,机括本出于颜,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艺概》)所言势奇力强,骨里谨严,而又逸笔草草,不求整饬,正是杨书一大特点。二如董其昌所言:“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得之”;“《书谱》曰: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景度之谓也”。(《画禅室随笔》)三如米芾所言:“凝式书天真烂漫,纵逸类颜鲁公争座位帖。”(《书史》)“天真烂漫”最为难得,惟性情洒脱方能纵逸。包世臣还有一说,称杨凝式草书“望之如狂草,不辨一字。细心求之,则真行相参耳。以真行连缀成册,而使人望为狂草,此其破削之神也。盖少师结字,善移部位,自二王以至颜、柳之旧势,皆以展蹙变之,故按其点画如真行,而相其气势则狂草。”(《安吴论书答刘熙载九问》)草书出自“破方为圆,削繁为简”,“破削”之法实为草书基本方法。杨凝式行草,何以因“破削”得法而出狂草奇效?包氏所言耐人寻味。


  宋人“尚意”,行书一门独大。宋代草书虽无行书鼎盛,但由行及草,变法之风并行。据朱长文《续书断》记载,宋初苏舜卿草书入妙,“残章片简,传宝天下”;杜衍“伯英筋肉羲之肤”,人皆藏之;周越“草书精熟,博学有法度,而真翰不及,如俊士半酣,容仪纵肆”。北宋“四家”兼擅行草,蔡襄“字字守法,笔笔用意”;苏轼“意造无法,点画信手”;米芾“风樯阵马,沉著痛快”;黄庭坚独窥“草法之妙”,纵横跌宕,风标高致。其后,南宋“四家”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孝祥,皆有书名,然成就不及前人。纵观有宋一朝,能侪前人、为世代师表的,惟黄庭坚一人。黄庭坚博学工深,先师周越,后师二王颜杨,再师旭素高闲,于《瘗鹤铭》增益笔法,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而悟笔势,形成中宫紧收、四维开张、点短画长、绵劲迟涩、摇曳生发的独特书风。在书学理念上,他主张从心所欲,“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在老年“窥得笔法之妙”以后,更是意忘工拙,随意颠倒,不扭捏容止,强作态度。黄庭坚以结字神奇多变而称于世,苏轼却称:“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书唐氏六家书后》)这个“三反”,实则是赞扬黄庭坚用相反相成之理,取守正居奇之效,破常人守旧观念,还书道自然本真。黄庭坚行笔放纵,笔画展长而字中紧结。明人徐渭称:“黄山谷书如剑戟,构密是其所长,潇散是其所短。”(《书论》)黄庭坚笔法似“长枪大戟”,与二王笔法相异。然而其“构密”并不失韵,摇曳变化的长画正合狂草跌宕起伏的需要,能于大开大合之际入高远之境。黄庭坚作草,用点出奇。袁文在《瓮牗闲评》中提到,字之从水者,至隶书更为三点,“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体更道遒,信一代奇书也。”黄庭坚用点的讲究在于,常用短点对应长画,既调整疏密关系,又调节迟疾节奏,故能出奇。黄庭坚不仅工深,而且悟性极高,书尽禅意诗情。他曾自述:“余寓居开元寺之怡偲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书自作草后》)所谓“江山之助”,实则是诗性才情的触发,他推崇苏轼“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其实这也是他自身书学的写照。其书浓郁的“诗意”和“书卷气”,超越“颠张醉素”,把大草艺术提升到高雅的新境。对于黄庭坚变法,后人也有非议。朱熹称:“至于黄、米,而敧倾侧媚狂怪怒张之势极矣”(《晦庵论书》);项穆更称:“鲁直虽知执笔,而伸脚挂手,体格扫地矣”(《书法雅言》)。可见,在守正与创新问题上,古人往往也是厚古薄今,习惯用晋人的法度衡量新异。这种风气元、明时期尤甚,当然,也不绝对,赵孟頫可谓尊王至极,却盛赞:“黄太史书如高人胜士,望之令人惊叹。”(《评宋十一家书》)


  元代书法,与宋人“尚意”书风相反,主张尊古复古。袁裒《评书》中有一段话,很能反映时人的看法。他称:“庆历以来,惟君谟(蔡襄)特守法度,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一扫故常,米(芾)薛(绍彭)二蔡(京、卞)大出新奇,虽皆有祖袭,而古风荡然。南渡而后,思陵(赵构)大萃众美,筋骨过婉。吴传朋规仿孙过庭,姿媚伤妍。近世姜尧章(夔)迥脱脂粉,一洗尘俗,有如山人隐者,难登廊庙。盖专工气韵,则有旁风急雨之失,太守绳墨,则贻叉手并脚之讥。大要探古人之玄微,极前代之工巧,乃为至妙。”“探古人之玄微,极前代之工巧”,正是元人的态度。元人复古有两项成就,一是章草复兴,二是王羲之一脉的帖学光大。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曾述及章草历史境遇,称:“章草惟汉、魏、西晋人最妙,至逸少变索靖法,稍以华胜。世传书《诸葛武侯对蜀昭烈语》及《豹奴》等章帖,皆逸少书也。萧景乔《出师颂》虽不迨魏、晋人,然高古尚有遗风,自其书中观之,过正隶远矣。隋智永又变此法,至唐人绝罕为之。近世遂窈然无闻。盖去古既远,妙指弗传,几至于泯绝邪。”元人复兴章草,救章草于泯绝,功不可没。章草复兴,由赵孟頫引领,影响从元至明,杰出书家有邓文原、康里巎巎、杨维桢以及宋克、俞和、祝允明等。元明诸家皆师法魏晋皇象、索靖和二王,守章草之规则,取二王之法度,得今体之妍美,成庄重之气象。虽少古质,但有新韵,成为章草融古铸今的范式。若作细分,法度上也有二宗。赵孟頫、邓文原、宋克更多杜度、皇象、索靖风格,草书正写,章奏典范。祝允明多从张芝和二王,正书草写,章今结合,具有新韵。


  元人尊王,受赵孟頫影响。自元代始,赵孟頫有书坛“盟主”之谓,其影响笼罩元、明、清三朝。史评其书“接右军正脉之传”,可以说是王羲之最忠实的继承者。赵孟頫认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松雪斋书论》)他在《跋定武兰亭》中还曾言道:“魏晋书至右军始变为新体,《兰亭》者,新体之祖也。然书家不学《兰亭》,复何所学?故历代感以为训。”关于赵孟頫书学渊源,其学生虞集有一说:“赵松雪(赵孟頫,号松雪道人)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书之兼学力天姿精奥神化而不可及矣。”赵孟頫作草,止于章草和今体小草,不涉大草,传世的草书作品远少于行书,其《北陇耕云书卷》、《陶渊明五言诗帖》、《静心帖》等,圆润灵动,秀逸俊雅,深得晋人法韵。清人冯班《钝吟书要》多评赵孟頫,所言“学草书须逐字写过,令使转虚实一一尽理,至兴到之时,笔势自生”一语,契合赵孟頫作草的方法和特点。后代书评对其圆熟妍媚、守正失奇也有微言,项穆批其“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书法雅言》);董其昌则称“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赵孟頫,吴兴人)弗能解也。”(《画禅室随笔》)。对赵孟頫历史作用的评价,古论中没有超过冯班的。冯班《钝吟书要》称:“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晋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则字有常格,不及晋人矣。宋人用意,意在学晋人也。意不周币则病生,此时代所压。赵松雪更用法,而参以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后人不及矣。”又称:“赵松雪书出入古人,无所不学,贯穿斟酌,自成一家,当时诚为独绝也。”冯班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如是观,阐明赵孟頫通过“贯穿斟酌”晋、唐、宋人变法的经验教训,既取唐法宋意,又接晋人之理,“无所不学”,从而使帖学回归二王传统,其所作所为确实是后人所不能及。冯班的这个看法中肯而有见地。


  元、明、清三朝,草书成就不如晋、唐、宋,但也不乏杰出人物。在所谓主流书家中能于星空留名的,元有鲜于枢,明有祝允明,还有明末清初的王铎。


  鲜于枢工草,与赵孟頫并称元初“二杰”。赵孟頫对其十分推崇,曾说:“余与伯机(鲜于枢,字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赵孟頫题伯几临鹅群帖》)鲜于枢学草,由唐入晋。王世贞称:“余所有困学(鲜于枢,号困学)《游高亭华岩记》及诗真迹数千言,见《铁网珊瑚》中,行笔清圆秀润,芒角不露,隐然唐人家法。”(《书画跋跋》)从鲜于枢存世的临帖墨迹看,有王羲之《十七帖》、王献之《鹅群帖》、颜真卿《鹿脯帖》、怀素《自叙帖》和杨凝式《神仙起居帖》等等,可见其学书轨迹因循晋唐,故在其作品中常能见到颜真卿、怀素的影响。鲜于枢作草,史评善悬腕回锋。据其自述《苏子美帖》所言:“草书把笔,离纸三寸,取其纸宽,掌平虚,腕法圆转,则飘纵之体自觉出耳。”(《困学斋杂录》)又据时人孔齐《静斋至正直记》所记:“鲜于困学公善书悬笔,以马三片置于座之左右及座顶,醉则提笔随意书之,以熟手势,此良法也。悬笔最好,可提笔则到底亦不礙手,惟鲜公能之,赵松雪稍不及也。”时人陈绎曾《翰林要诀》还有一记:“今世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余问之,瞑目伸臂曰,胆,胆,胆!”其作草状态可见一斑。鲜于枢尊古而排宋,这是他不及赵孟頫之处。在其《论草书帖》中,对张旭、怀素、高闲和黄庭坚作过如此评价:“长史颠逸,时出法度之外;怀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闲用笔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乃大坏,不可复理。”从中可见其尊唐贬宋的态度。或许正是因其不能兼容并包的原因,后人评其“笔法圆熟”,“笔力遒劲”,但少“出尘意”,“笔外无余韵”。


  祝允明,有明朝狂草第一人之谓。时人朱谋垔称其:“书学自《急就章》以至羲、献、怀素,无不淹贯,而狂草本朝第一。”祝允明书学理念受赵孟頫影响,尊古、重法、尚意,既重法度之“功深”,又求心性之“韵胜”。其师法从魏晋章草、今草一脉而下,受王献之、怀素、黄庭坚影响最大。清人杨宾称:“枝山先生书,大都从怀素上追大令,故其笔特佳。”(《大瓢偶笔》)王士祯称:“祝京兆书名薄海内,然其行草往往自豫章(黄庭坚)来。”(《书画跋跋》)祝允明之“笔佳”,在于笔力清劲,风骨烂熳,尤重随性变化。董其昌称其笔力“如绵裹铁,如印印泥。”(《画禅室随笔》)王澍更赞其变化:“他人书千纸一同,惟祝京兆纸各异态,字各异势,平生无有同者。仆推京兆书为有明第一,为此也。”(《竹云题跋》)祝允明晚年认同黄庭坚,在于黄书之“韵胜”。他在《跋黄山谷草书李白忆旧游诗》中称:“双井(黄庭坚)之学,大抵韵胜,文章、诗学、书画皆然。姑论其书,积功固深,所得固别,要之得晋人之韵,故虽形貌若悬而神爽冥会欤!”祝允明狂草虽有“纵逸处多,肃括处少”,“虽能尽变,而骨韵未清”(王澍《虚舟题跋》)的负评,然其追求“韵胜”,终成正果,也给狂草书学留下启发。


  王铎,今人评价很高。林散之称:“觉斯(王铎,字觉斯)书法,出于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怀素后第一人。”(见中国书法网《林散之十论王铎》)启功也称:“觉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论书绝句》)然而,见之于古人的评价却落差较大。包世臣《艺舟双楫》评“国朝书品”,设“神、妙、能、逸、佳”五品,“妙品”以下每品又分上、下二等,王铎草书只被评为“能品下”。《清史稿》艺术类也未为其列传,只在王澍传中,见有“自明、清之际,工书者,河北以王铎、傅山为冠”一语。(《清史稿》列传二百九十•艺术)究其原因,或许因为乾隆钦定其入《国史贰臣表传》,亦或许因为其书狂异而被视为“野道”。王铎对“野道”是十分反感的,故常常自辩。顺治三年他曾写道:“吾书学之四十年,颇有所从来,必有深于爱吾书者。不知者则谓为高闲、张旭、怀素野道,吾不服!不服!不服!”(《唐诗十首》草书卷尾跋语)实际上,王铎是极其尊古师晋的。他有两句名言:“书末宗晋,终入野道”;“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故善师古者不离古、不泥古”,故其常常自称“独宗羲献”。从其存世墨迹看,宗王是实,但也遍学魏晋唐宋名家,尤从《淳化阁帖》的临摹中汲古最多,其对《阁帖》的熟稔程度已至随意背临。王铎草书基于二王,多出小王,更多得力于颜真卿、米芾,笔力扛鼎,骨气深厚。时人梁巘称:“王铎书得执笔法,学⽶南宫,苍⽼劲健,全以⼒胜。然体格近怪,只为名家。”(《评书帖》)秦祖永亦称:“王觉斯铎,魄力沉雄,丘壑峻伟。笔墨外别有一种英姿卓荦之概,始力胜于韵者。”(《梧阴论画》)这个“力胜”之说,恰恰与祝允明“韵胜”之说相对,诚为狂草两种风度和格局。关于“体格近怪”,实因王铎结字极具变化,与当时主流的赵孟頫、董其昌妍媚书风相异。王铎自述:“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雅,易学故也。呜呼!诗与古文皆然,宁独字法也。”(临《淳化阁帖第五·古法帖》后跋)林散之也说:“王觉斯东倒西歪,但你学不像。他有气势,上下勾连。”王铎作大幅草书,行气流畅,连绵不断,一贯到底。看起来“东倒西歪”,却在上下勾连中“救将倾于即倒”。王铎墨法的运用受颜真卿《祭侄稿》启发,极富变化,干笔蘸重墨的“枯墨法”,湿笔蘸宿墨的“涨墨法”,润燥相间,枯实互应,“满纸云烟”,无人能出其右。


  王铎尊古宗晋,身处主流,却常因“奇怪”而被视为“野道”,这种情况实则是元、明、清三朝书学观念之争的一个侧影。其时,在主流书家以外,还有一支与之相反的书家群体,其代表人物有杨维桢、徐渭、傅山、朱耷、“扬州八怪”等等,他们皆非达官显宦,多是山隐之士、方外之人和民间饱学之子,通过书法所表达的是率真之性和烟火之气。就草书风格而言,元代杨维桢、明代徐渭、明末清初傅山更有代表性。杨维桢,号称铁崖道人,受道家哲学影响,崇尚自然天真,在书学上主张不工而工,认为“摹拟愈逼,而去古愈远”。作草常生将隶书、章草等古法与今草笔法杂糅,结字侧倾奇诡,纵笔恣肆狷狂。明代吴宽称其书如“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笺,倒载而归。”(《匏翁家藏书》)杨书正是在这种粗头乱服、东倒西歪,如同“破斧缺笺,倒载而归”的状态下,表现出“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的雄强气势。徐渭,号青藤道士,史评其书是对明代“台阁体”和“吴门书派”谨守晋唐法统的反叛。他主张习古要有“己意”,“非特字也,世间诸有为事,凡临摹直寄兴耳,铢而较,寸而合,岂真我面目哉?临摹《兰亭》本者多矣,然时时露己笔意者,始称高手。”(《徐文长文集•书季子微所藏摹本兰亭》)徐渭作草,法随己意,点画狼藉,苍老枯涩,满纸压迫,气势逼人。若说杨维桢常“生辣”,徐渭则多“苦涩”,这或许正是其桀骜不驯、多舛人生的反映。傅山,是道家高士,别号“石道人”。作为明清之际道学思想家的代表,他以老庄学说批判宋明理学,延伸到书学上,主张“率性而为”,提出了流传极广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观点,《清史稿》称:“人谓此言非止言书也”。傅山书法多从颜真卿,并受王铎影响,其独特之处在于,以篆籀笔法入草,圆转流畅如同行云流水;结字时常参以道家符箓方法,繁复缠绕如同结绳;再辅以空灵的牵丝连带,构成鲜明有致的疏密组合。他的这种方法,比晋唐更加高古,可谓“云篆天书”。


  古人论草,到王铎、傅山基本为止。清人对草书的历史贡献,更在于开创“碑帖融合”、“引碑入草”的崭新局面,这一局面尚在进行之中,所论已是今人。纵观草书由古至今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始终是一个不断创草破正、由正入奇、由奇入“怪”的过程。这个“怪”,可能是一种新奇,只是与传统审美观念不相一致,就如同王铎等人那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一旦被人们接受,就会成为新的“正”而受到尊重。历史往往就是这样。


  笔者:程建国,号谦益,生于湖北武汉,曾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政委、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政委,少将军衔,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0220913123252532.jpg

(责任编辑:明月)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