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人间——岷县传统小吃

牛肉骨头
牛肉骨头加工制作简单,只需用传统的大铝带锅将牛骨架子用漫火炖煮15个小时直到筋肉完全烂熟即可,其吃法也没有多少讲究,用大碗捞一个骨头,撒上盐末,双手拿起就啃,啃罢再喝一碗营养丰富的牛骨原汤,就是一顿早餐。这种吃法很原始,很粗野,但是岷县人啃食牛肉骨头的历史已经很久了,而且做法和吃法没有任何改变。作为一种古老的饮食习俗,牛肉骨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姜粉鱼
粉鱼的具体作法是将大豆淀粉溶水,倒入开水锅中煮成糊状,用漏勺滴珠,浸入冷水,呈小鱼状。然后捞出放入凉水中浸泡,再用开水煮沸。食用时,调上用姜粉拌的生葱花或蒜苗丝、醋、油泼辣子、盐、味精即可,食用时再泡一把油丝(又叫麻花),就更清爽可口了。姜粉鱼以姜为主,姜性散发,温中暖胃,豆粉营养丰富,人人喜欢,经常喝可以使人身体健壮,长寿不衰。隆冬季节,生意特别红火。岷县姜粉鱼历史悠久,早在清光绪年间,县城大南门一带就有人经营,一直延续至今。

黄酒泡馍
岷县黄酒历史久远,明清时期,《岷州竹枝词》中说:“西川禾老家家酿,闾井鱼肥处处筌”。禾老,指当地青稞成熟,家家都在酿酒。这种酒原先是黄酒,以后发展成为烈酒了。古时岷州人在清明时节酿酒,用黄酒祭祖,这是特有的风俗。黄酒性味平和、清香爽口,人称“液体蛋糕”,喻之为“酒的精魂”。用黄酒泡馍吃早餐,对身体大有补益。岷县的风味与各地不同,所泡的馍,除了花糕,还有一种油锅儿,这是南关回民特意制作的。里面入油,锅鏊炕黄,吃起来又脆又酥,泡在碗内像棉花团样散开,别有一番滋味。

牛羊肉尕面片
尕面片的做法主要有两个环节,一是面片的加工,一是牛羊肉臊子的制作。
传统的尕面片和面时只放入碱面,有的还放入少量的盐,和面最讲究的是水的温度和揉搓时间的长短,水温以60度左右为宜,面揉至表面光滑,能拉开为止,然后分成15公分长,直经3公分的面捧,上面摸一层清油,放在盆里备用。
牛羊肉臊子切块时比普通大肉臊子块大,炒时不倒油,而是直接将切好的牛肉或羊肉放入锅里翻搅,待肉变硬时,即可倒入一定量的水,继续翻炒,并放入花椒、胡椒、辣椒等各样佐料用漫火炖炒,直到没有水分为止,这样炒出的臊子鲜嫩松脆,没有柔筋,在食用时分够数量放在锅里加入水熬制,同时还要加一次佐料。
下面片时将面棒压平,拉成长条,下锅时揪成2公分见方的面块,煮熟出水后搭上臊子即可实用,再伴以几样特色小菜或凉拌牛肚,吃起来更有一种不同的韵味。岷县的牛羊肉尕面片在周边地区很有名气,特别是岷县回族群众制作的面片更地道,风味更浓,更受欢迎。

洋芋蒸菜
洋芋蒸菜的做法是把洋芋去皮后用擦子擦成长条。用面拌匀,放在锅里蒸熟,出锅后凉温,然后熟油,韭菜、辣椒炒熟,再放入蒸菜拌炒即可食用。洋芋蒸菜制作简单,经济实惠,色、香、味俱全,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道菜肴。

牛羊肉糊糊
用煮了牛骨头的原汤、牛架子碎肉和精选粳米,熬制的牛肉糊糊或用煮了羊肉的原汤、羊骨架碎肉和精选粳米熬制的羊肉糊糊,里面放上花椒、胡椒、香菜等多种佐料,其营养价值更高,而且价廉物美,老少皆宜,是岷县又一独特的早点小吃。

鸡肘席
岷县传统的鸡肘席流传久远,据说是从宫庭传出的菜肴,特别是宴席开始上的“攒盘” (凉菜大拼盘)据说就是满汉全席的风格,而在上席时岷县人花的抟拳,完全与清朝的官职有直接关系。传统鸡肘席主要包括:攒盘(凉菜大拼盘)、清炖全鸡、糟肉、扣肘子(蛤蟆全肘:表层烧制成蛤蟆背)、油米甜饭、黄焖羊肉、酸辣肚丝汤、凉拌蕨菜、鲜肉片炒菜(青笋、蒜苔等)、座菜(传统大烩菜)。攒盘是鸡肘席的首道菜,不但形式感强,美观好看,色香味俱佳,而且是充分展示厨师厨艺的一道特色菜。

黑仔羔羊肉
岷县黑仔羔羊属山谷型藏羊,肉质细嫩,尤以羔羊的黑色二毛裘皮著称。羔羊产后45天至60天宰杀,剥取的二毛裘皮毛穗美观,绒厚保暖,经穿耐用,不染污垢,以黑、实、明、净者为上品。其肉质细嫩明净,鲜嫩清香,不肥不腻不膻,是当地菜肴中的上品

蕨麻猪肉
盛产岷县东山区一带的蕨麻猪因大量采食当地野生蕨麻而得名,又名“实猪子”,皮毛粗密,一般为黑色,个别的蹄子上带有白色。嘴长而直,头小而体狭长,前肢短而后肢长,适宜于半放牧半舍饲方式喂养。因大量采食天然野生蕨麻、野胡萝卜根茎和新鲜牧草而长大,故而皮薄骨脆,肉质鲜嫩,色泽艳丽,层次分明,肥而不腻,吃起来隽永味长,越嚼越有味。腌制成火腿后,肉质发光,呈冰糖色。切成薄片呈透明状,深受人们喜爱。
(责任编辑: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