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声讯(孙建军 马范玉)2021年4月4日,通过百草染色非遗传承人祁辉的介绍和推荐,作家魏建军老师应邀来到胡家门村调研。在陇西县双泉镇镇党委书记朱继昌的陪同下,魏老师先后到胡家门村文化大院、百草染色馆进行参观交流。在规划中的乡村体验路线上,朱书记向魏老师详细介绍了村庄规划内容及预期成效。在调研中,朱书记、魏老师一行人到农民家中,深入了解村民生活情况和对生活的愿景,并向村民征求村子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在胡家门村的两天三晚,魏老师主动要求住在村里,体验乡村生活,成为胡家门村第一位乡村民宿留宿的客人。
次日,在朱书记的陪同下,魏老师参观了胡家门村的两口泉,“福泉”和“禄泉”,这也是双泉镇名字的由来,并品尝了“福禄双泉”的泉水。登上位于祁家湾社规划中的护山观景点,胡家门村全貌尽收眼底,魏老师连连称赞,说胡家门村村庄连接紧密,布局合理,气象万千,且有福禄双泉,确是祥福之地。

通过两天的调研,魏老师表示,胡家门村作为西北高原上的一个普通村庄,村庄漂亮、民风淳朴,最重要的是有一群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扎根农村,建设农村,这难能可贵,令人感动!在国家为了真正实现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大战略,走向世界强国的时代语境中,胡家门村的建成和发展,对于定西乃至甘肃、西北地区来说,将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经过两天的实地调研、入户走访,魏老师决定在村里设置一个田野调查工作室,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跟踪记录胡家门村的建设进程,传播和总结乡村振兴的经验。工作室选择设置在一户村民家的高房中。高房是陇西民居的一种特殊建筑,通常建在院门旁,高房一层是土窑,用来当仓库,二层是一个小房子,在过去主要是看家护院的房子。选择高房作为田野调查工作室,既深入村民家中,又不影响村民日常的生活,可随时再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乡土诗意。在胡家门村,高房还保留着不少,是村子内一道独特的风景,是胡家门村诗意的栖居地,也是胡家门村建设乡村民宿的灵感方式之一。

胡家门村感谢魏老师的到来,也欢迎像魏老师一样关心乡村发展的专家学者来到村里,为胡家门村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魏建军于4月6日在微信朋友圈写下
《胡家门村的夜晚》:
胡家门村的夜晚,是神秘的,像有什么气息浮在山梁上,偶尔有一两声狗吠声传过。
这些村里的狗,通了灵性,对于来这个村庄的人,它在心里已经没有了分别心,深信人性的善良,白天见了生人,是不咬的,到了晚上,听见起夜的脚步声,它会试探性地咬几声,碰见底气十足的没有恶意的脚步,便停止咬叫,继而浑然于黑夜的无声。

如果细听,这时便有远处水沟里寂寞的蛙鸣。再听,像是庄稼也开始生长了,青苗松土的声音,在它的心里也从容地生发了。
夜晚,山里的事物虽然是遮蔽的,可是,只要一抬头,天空的道路异常宽阔,在没有路灯的地方,站一会,发现星星在清澈地谈心,尤其是北斗七星,格外明亮,似乎你思念的某个人,也像天上所对应的某一颗星,那刻,你们互相站着,或者坐着,不说话。
这时,想起白天山里的事物,并不都是绿色的,隔着厚厚的红砂岩的黄土,似乎在努力地等待着什么,也许是春天,或者仅仅是像春天的风。
一个小小的小村庄,在中国诺大的几何版图中,如果不是久久凝视,是很难发现的。但是,不论它的白天,还是夜晚,对于一个流浪的人来说,是足以获得安慰的。
请听,哪怕是渐近的夜的叹息,草本挂带露水时的窃窃私语,月色和日光照耀着穿过细碎的林叶,山庙里修为道场时风吹银铃!
这些,在暗夜里,我都为你静静谛听,我想留住些什么,像山川渗出泉水,像神灵慈悲眼泪,像麋鹿驰过山峦,像北方遇见温郁,像鸟儿痴恋天空,像春风吹开百花!
自然,也像我,瞌睡时,终于遇到一个好枕头,睡在这安谧而深邃的如梦地夜歌里!

魏建军,男,甘肃岷县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3届高研班学员。有作品见于《文艺报》《文学报》《延河》《文学界》《散文百家》《散文诗》《散文选刊》《敦煌诗刊》《北方文学》《新时期甘肃文学作品选》等。多年来从事中国报告文学的研究和编发。现为《时代报告》杂志副主编。
(责任编辑: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