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维谈艺术》之关于艺术批评
2019年03月28日   18:48 | 来源:艺文品读公众号


 

  因经常混迹于书画圈的缘由,也渐渐侵染出少许艺术的感觉,尤其是喜欢浏览或观赏书画作品,却又总是被玄奥的艺术评论绕到云雾中。艺术批评作为一种个体化观点,往往不会束缚到某种特定的框架中,但如果视角总凝固在赞美的状态里,有时会形成一种歌功颂德的符号。当下学术界似乎又缺失真实的“批评”立场,甚至在艺术的标准话语体系里形成一种玄学,所以很难在同一个语境中展开讨论。

 

  每当我们谈论艺术批评的话语,多数是引用西方的一套学说,或套用古人对艺术创作上的名言警句。尽管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都是瑰宝,但毕竟存留着时代价值观与审美的局限性,大凡艺术创作的笔墨当随时代,这是千古不变的艺术创新规律。而西方艺术也有他自己的规律和表述,他适应于一系列对应其发展的法则,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和画家,有评价这些作品及画家的符号性语言,有他的价值观念和评价标准。所以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评论表达,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观,以及价值观和评判的法则语境。如果我们的艺术要走向世界,让人类能够认识到中国艺术的价值,就需要有自己合理的理论阐释,而不是去借用西方或复古的价值观,用来套现我们当下的艺术创造。

 

  每当我们去评判一幅书画作品的艺术性,首先是如何面对作者在艺术中的成长状态,感受他既不流于用传承的概念去复制古人,也不追逐潮流嫁接西式的创作风格。作品笔墨既有传统文脉的承袭,而又融汇了当代审美精神,创作格局是否在自己的艺术框架构成显得尤为重要。大凡艺术家的笔墨都会流动着自己的艺术体验,有时却和时代艺术的审美产生一定距离,这要从如何去看待艺术家的表现手法,以及他们作品风格上的意象格局,是否体现出传承到时代精神的创造过程。恰恰这些因素在艺术批评上缺失了声音,而多数评论文章采用了似增相识的语境,无论随便轮换任何艺术家的名字放进去,这些千篇一律的评论都会恰当通畅,而唯独缺少对艺术作品个性的审美评判。
 

  尽管当代艺术家历经上世纪的变革冲撞,都具备传统与当代价值的脉络走向,同时又有着跳跃和采纳西式的艺术实践。但这种具有艺术关联的创作现象,并不能代表当代艺术有多优秀,而是要看艺术家作品是否具备创新的空间,在艺术传承的系统中是否能够超越。纵观当下繁杂的艺术批评领域,多数都停留在复制概念的框架里,纵然有时能够透视出个性化的意象,依然没能跳出艺术批评被市场操纵的影子。
 

  在健康发展的艺术生态环境中,艺术理论批评的语境尤为重要,除了梳理其间内涵的学术价值外,关键是能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向。而淆乱的艺术市场评论与艺术结成了合谋的圈子,艺术批评几乎成为一种稀缺的失语态势,甚至涌现出一批不懂艺术的表扬家。究其原因是艺术评论缺失了一份沉重的历史责任,无法从纷杂的艺术乱象中捕捉到有价值的导向,同时意味着学术评论蜕变成艺术乱象的帮凶。纵观当下铺天盖地的对艺术家推广,占据主流媒体的多数是那些艺术表扬的溢美之词,用堆砌的美学形容词或粘贴了古人名句,创造出了众多眼花缭乱的艺术大师。看似繁荣昌盛的当代中国艺术,如果删除了那些堆砌的溢美之词,或剥离开与之毫无关联的套用古语,剩下的可能会是一地鸡毛,所谓的大师只能成为一个时代的虚幻符号。(作者:乔维/艺术评论学者)
 

(责任编辑:中庸)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