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营:从戎二十余载,却用一生去热爱书法
2022年09月03日   12:00 | 来源:中国发布网

  八月夏末,一个微风和煦的下午。打远瞧着,一米七出头的个子,眼神中透着一股能洞察一切的目光,虽年近半百却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的精神头,他就这样身着一身警服挥手走来。


图片1.jpg

李营


  在上世纪50年代河南新乡的一个村庄里,一个年轻的小伙子由于家庭变故,高中都未能毕业便辍学回家,一边在小学教书,一边在务农养家。平时偶尔拉拉二胡,为村子里写写春联。在那个年代,能有这两手,便是村里难得的文艺人才。这个小伙子,便是李营的父亲。李营便出生在这个质朴而文艺的家庭。


  大约七八岁时,只有桌子腿般高的李营,家中却贴满了父亲的书画。“那时没有装裱,父亲便用面粉做成浆糊,将字画全都粘在墙上。”李营说。他自幼便喜欢坐在父亲桌前,聚精会神地看父亲一刀一刀雕琢着那些小木片。父亲见他这幅样子,便让他来尝试。但用刻刀雕刻木章的难度,是年幼的他无法驾驭的,然而这并不能阻挡他模仿父亲的热情。李营灵机一动,自己在院中搜集来烂砖碎瓦,在地上磨平,再用废锯条充当工具,他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篆刻书法之路。


  1990年李营参加完高考,本想从医的他却名落孙山。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未能考入梦想中的大学,他便怀揣着每个男生对枪炮的向往,索性参了军。


  李营至今都还记得当年从新乡,坐着闷罐车到宝鸡的场景,那也是他从小到大第一次远走他乡。


  三年服役期满后,李营凭借自己扎实的文化课基础参加考试,由于成绩优异,被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录取。在军队摸爬滚打的23年间,他也不曾落下自己的书法练习。有了家庭后,便转业当了一名人民警察。


  “人最重要的就是自律,要是不自律可干不来这一行。”李营说。他总是拿苏轼和陶渊明的诗比喻自己,前半生便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壮阔,而晚年便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退役后便有了较多的业余时间,他便更加苦心钻研书法。从《易经》到《说文解字》七千个汉字,横竖撇捺地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2.jpg

《易经》作品


  “现在的世界太浮躁,铜臭味太重,我不喜欢这样的书法。”讲到这里,直爽的李营声音都提高了几个分贝。“有些人写字练习两三个月便自称书法家,他不懂其中的内涵。”李营说,写书法一定要先懂“道”,才能写好字,才能明白每一笔横竖撇捺的意义。从象形文字甲骨文,到仿宋体,概莫能外。


  “我从八岁开始练字,到如今四十八岁已经四十年了。”若是没有一定的积淀与文化素养,那便是照猫画虎,失去了书法原有的意义。”李营自豪地讲着,眉宇间,已经完全没有了一位人民警察的严肃,更像是一位普通的邻家伯伯一般亲切。


  对于书法,他认真、勤勉。对于学生,他严谨,又不失耐心。正是靠着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精神,在2016年李营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书法篆刻邀请展。期间展出的书法,雕刻等作品,90%来自于李营自己,还有10%,是各地的书画届人士。


  目前为止,李营已经用小楷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赤壁赋》、《论语》等名著临摹完成。大字方面,也正在计划从字形、字态等处一一钻研,进行新的创作。


3.jpg

《寒窑赋》作品


4.jpg


  下一步他打算用小楷,将《金刚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六本名著进行临摹,预计十三年才能完成。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从开始的呱呱坠地,到后来的生老病死,李营并不想给子女留下所谓的金钱财富,而是通过自己最热爱、最擅长的书法,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这门中国独有的艺术,发扬光大。


  人生在世,洒脱自在,悠然自得,正是有这样的李老师,才有了如今他的书法。也正是如此才能写出没有“铜臭”味的艺术。


5.jpg


 (组稿/刘易雄 编辑/崔丹妮)

(责任编辑:林君斌)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