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夏县尉郭乡中卫村文化广场上,一条粗麻绳绷得笔直,300余名农民分列两侧,足蹬黄土,筋肉贲张。哨声一响,“一二!加油!”的号子如战鼓擂动,汗水砸进尘埃,绳索在千百双茧手中传递着同一股力量。这拔河绳,不过寻常麻线绞成,却在尉郭的土地上拧成了一条贯通古今的精神血脉。
绳之韧,源于历史的经纬
本土历史文化是干群宝贵的精神财富。尉郭的泥土下埋着半枚蚕茧,西阴遗址的桑影摇曳了五千年,嫘祖在此教民养蚕,抽出的第一缕丝便织就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初章。这蚕丝柔若无骨,却足以串联起卫夫人挥毫的墨韵、三国卫瓘的铁甲,更在抗战烽火中淬炼成钢。80年前,当民族存亡的绳索紧绷至极限,尉郭作为河东党组织的发源地,百姓与战士共执一绳——农人献粮织布的手举起刀枪,书生辩经论道的喉吼出战歌,以血肉之躯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拽回了山河的尊严。宁毓俊同志曾伪装成伪村长收集情报,还动员200余名尉郭青年加入康俊仁抗日游击队,多数人壮烈牺牲,其事迹为抗战精神写下生动注脚。抗战精神借体育活动得以具象化,使民众深刻领悟唯有团结奋进,方可克服挑战。那绳上浸透的血汗,早已渗入黄土,化作今日赛场上“劲往一处使”的基因密码,继而将精神动力转化至乡村振兴实践中。
绳之力,聚于党员的掌心
党员服务是“拧紧”干群关系的关键纽带。尉郭乡遵循按需设岗原则,把党小组建在村事上,把服务嵌入治理、文体、养老、产业发展等事务,构建的治理模式使党小组、微组织与群众诉求对应,凸显党员带头示范作用。拔河赛场的党员先锋岗旁,抗战展板前讲解员正讲述往事,青年志愿者递上的凉茶映着朝阳。这“以绳为媒”的赛事,何尝不是新时代的“持久战”?党员干部与群众掌心相叠处,麻绳的纤维里交织着葡萄园的甜香——尉郭村的蓝宝石葡萄架下,党员技术队穿梭指导,将“单打独斗”的农户拧成合作经营的缆绳,让上海客商的货车满载紫玉般的果实驶向南方;白张产业基地的机器声中,党支部领办的吨包、种植、农机3个合作社拧成一股绳,带领群众奔向致富路。一桩桩实事如麻绳股缕,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具象为泥土里的脚印、账簿上的增收。
绳之道,系于民心的向背
基层治理需要的是干群之间无隔阂协作。当裁判宣布胜负的刹那,无论输赢,笑声与掌声如潮水漫过田野。这粗粝的麻绳,丈量着党群同心、干群同力的尺度:它从抗战烽烟中延伸而来,一端系着“不放弃一寸土”的骨气,一端拴着“不落下一户人”的承诺。乡村振兴的征途上,尉郭人用拔河般的协作硬化道路、栽种绿荫、乡村治理,也让产业链条如绳索环环相扣;用拉绳般的韧劲守护基本农田与安全生产,书写着产业兴旺与和美乡村。这条绳,是干部走入农户院落的扁担,是党员调解矛盾时的耐心,更是村民议事会上碰撞又融合的声浪。
一条麻绳静卧广场,仿佛历史的脐带,连着烽火岁月与拔河赛场上的呐喊。尉郭的干部与群众,在这条绳上读懂了共同的来路——唯有手心相贴、血脉同频,才能在新时代的风浪中站稳脚跟,从黄土里拽出一个永不松动的“锦绣尉郭”。
作者简介
杨国辉,夏县南大里乡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夏县尉郭乡乡长。爱好体育、诗词和写作,曾撰写多篇信息报道在省市县媒体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