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作名称:《数智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研究》
ISBN:9787030811042
作者:许志强
出版机构: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2月
在数字技术重塑社会结构、重构传播生态的当下,数字素养已成为衡量个体适应数字社会能力的核心指标,更是建设数字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社会基础。许志强教授所著《数智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25年2月)以新闻学与传播学二级学科传播学为理论锚点,聚焦传媒类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通过混合研究方法系统解构数字素养的构成逻辑、影响机制与培育路径,不仅填补了特定学科数字素养研究的空白,更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数字社会建设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范本。
该书立足数智时代的传播语境,精准把握“技术迭代—教育响应—个体发展”的内在关联,以“从技能到素养再到数字素养”的发展演进为主线,构建了“理论解构—模型构建—实证检验—路径优化”的完整研究框架。在理论层面,作者突破传统技术应用导向的素养观,将数字素养界定为“促进大学生成长为数字社会合格公民,且能富有成效地借助数字工具与资源解决数字媒介领域特定情境复杂问题、成长为数字内容健康传播促进者的复杂能力特质集”,这一界定既呼应了传播学“人—媒介—社会”的经典研究范式,又融入了数字时代“技术伦理—价值建构—社会责任”的新内涵,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概念坐标系。
在研究方法上,该书展现了传播学实证研究的严谨性与创新性。作者基于知信行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基础,整合德尔菲法、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等研究方法,对全国1058名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展开调研。通过定量分析,明确大学生数字素养由数字认知、通识技能、创新技能、跨学科技能、数字意识、数字自我效能、数字内容价值评估7个一级要素及31个二级要素构成,其中数字认知(权重0.2701)为核心要素,数字内容价值评估(权重0.0561)亟待强化;通过定性比较,揭示“个体—家庭—高校—社会”四维联动是培育高数字素养的最优组态,这些研究发现为破解数字素养培育的“黑箱”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传播学领域开展复杂因果关系研究提供了方法借鉴。
该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数字素养培育与传播学的核心议题深度融合,凸显“数字社会合格公民”与“数字内容健康传播促进者”的双重培育目标。在数字内容生产层面,书中强调大学生需具备数字内容获取、创作、传播的通识技能,更需养成批判性审视数字内容价值的能力,这与传播学“把关人”理论在数字时代的新发展高度契合;在数字传播伦理层面,作者通过分析数字意识、数字价值观等要素的影响机制,提出需引导大学生在算法推荐、数据隐私、版权保护等传播伦理困境中坚守价值理性,这一观点为应对“信息茧房”“算法歧视”等传播乱象提供了个体层面的解决方案。同时,该书特别关注群体差异对数字素养的影响,研究发现学校区域、奖学金层次对数字素养各要素均有显著作用,性别、学历阶段等则对部分要素产生差异化影响,这些结论为开展精准化、分层化的数字素养培育提供了实证支撑。
对于四川而言,该书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区域实践价值。作为西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省份,四川正大力推进“数字四川”建设,亟需大量具备高水平数字素养的专业人才。书中提出的“高校培育关键路径”,如开设数字素养通识课程、推动数字素养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建设高绩效数字素养培育生态系统等,可直接为四川高校尤其是传媒类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助力培养适应四川数字传媒产业发展需求的“时代新人”;而“社会培育合力路径”中关于优化数字内容生态、释放社会组织培育功能的建议,也为四川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社区”协同的数字素养培育体系提供了思路,对提升四川全民数字素养、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传播学学科建设层面,该书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拓展了传播学的研究范畴,将数字素养纳入“数字传播伦理”“媒介教育”等研究分支,丰富了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其二,创新了传播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混合研究方法破解数字素养培育中的复杂因果关系,为同类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示范;其三,强化了传播学的实践导向,将研究结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培育路径,实现了“理论研究—实践应用”的闭环,彰显了传播学服务社会发展的学科价值。
当然,该书并非完美无缺,作者也坦诚指出,研究样本虽具有统计代表性,但覆盖范围仍有拓展空间,未来可进一步对比不同学科、不同区域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差异特征。即便如此,《数智时代大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研究》仍是一部兼具学术高度与实践温度的佳作,它不仅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数字素养培育的“操作手册”,为传播学研究者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更对推动数字社会建设、培育数字内容健康传播促进者、培养数字社会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相信该书的出版,将为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数字传播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也将为四川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在数字领域的创新发展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