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脉拓印无声诗,巧手共绘普法情
——教育科学学院“无声法援,手语护耆”助残青年志愿服务队纪实
2025年07月25日   14:15 | 来源:掌上春城

  为丰富听障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将非遗文化与普法宣传创新结合,实现艺术普法双效传播,7月6日上午,教育科学学院“无声法援,手语护耆”助残青年志愿服务队(下面简称“团队”)走进重庆市磁建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三千城小区),开展入户走访活动,调查听障老人的文化需求,为其定制手语普法与非遗创作等精准服务。次日,团队迅速响应调研结果,在重庆市磁建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无声警务室”里组织了一场“叶脉叶脉拓印无声诗,巧手共绘法制情”专项活动。


6881ad460d74a.jpg

(图为团队成员和听障老人们合影)


  入户调研:手语搭桥,倾听无声需求


  活动筹备阶段,志愿者们依托娴熟的手语技能,与老人们展开温暖对话,耐心询问其对各类手工艺的偏好。本次入户行动共完成27份有效调研,数据显示:86%的听障老人一致认为叶脉画因手眼协调的触觉训练、团队协作的社交互动非常适合参与;且叶脉画作为重庆市级非遗项目,其触觉主导与听障群体感知世界的习惯高度契合。团队立即行动总结,高效收集叶脉画所需材料,并针对性设计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案,力求活动内容精准契合听障老人需求,确保体验流畅愉悦。


6881ad51218fb.jpg

(图为团队成员用手语调研听障老人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与兴趣)


  巧手创作:叶上生花,共绘自然之美


  活动当日,在志愿者耐心细致的非遗普法宣传和叶脉画清晰直观的分步示范下,老人们兴致盎然地开始了独特的叶脉画创作。大家先将浸泡软化的树叶,叶脉清晰的一面朝下,平整地铺展在洁白的棉布上。接着,老人们小心翼翼地覆上保护层,手持工具,或轻敲慢拓,或均匀按压。伴随着富有节奏的敲击声,树叶的脉络与天然色素渐渐渗透布料,留下清晰灵动、独一无二的自然印记。活动现场虽无言语喧哗,却弥漫着专注而温馨的氛围。


6881ad5897a36.jpg

(图为团队成员协助听障老人制作叶脉画)


  “以前只看过叶脉画,今天自己动手做,感觉特别有意思!”一位参与活动的老人用手语兴奋地表达着内心的喜悦。此情此景也深深触动了在场的志愿者:“看到老人们如此沉浸于创作之中,用双手细腻地表达内心的世界与情感,这正是我们志愿服务最珍贵的意义所在。”


6881ad6324469.jpg

(图为团队成员与听障老人协作完成叶脉画创作的温馨瞬间)


  持续关爱:以手传情,让服务更有温度


  团队负责人廖云帆表示,“我们不仅成功让听障老人体验到非遗手工艺的创作乐趣,更为探索多感官普法宣传新路径打下了基础。”未来,团队将持续聚焦听障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开发并引入漆扇、油纸伞、扎染等非遗手作体验活动,融入手语普法情景剧法治漫画等创新形式,打造看得见的法治文化,切实提升听障老人的文化获得感和法律保护意识。这既是对文化助残初心的坚守,更是对“一个都不能少”的美好社会的躬身实践。(廖云帆、廖玉平)


(责任编辑:张兰)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