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名普通技术工到车间主任,从公司劳模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次仁措姆,用二十二载光阴坚守制药一线,她以“用良心做药”的初心,提升藏药生产质效,带动团队精益求精,推动藏药现代化与标准化进程,为千家万户送去了健康与希望。
小药丸与“火眼金睛”:在坚持处见真本领
在拉萨的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制药车间里,机器轰鸣,药香弥漫。次仁措姆身着洁白的工作服,正专注地检查一批刚制好的七十味珍珠丸。她轻轻捧起一把,指尖迅速挑出大小不一、圆度不足或色泽不均的药丸——这样的动作,她重复了二十三年。
次仁措姆在生产车间检查药丸的制作工作。(照片由本人提供)
“藏药的成分非常复杂,十几味甚至几十味药材同入一个方子都是很平常的,每种药材在成方中所占的比例本来就很精细,如果药丸混合不均匀、粒度不一样,就会影响药效最终的发挥与稳定”,次仁措姆解释道。在她的带领下,车间实行了“双重质检”——机器筛查后仍需人工复验。她培训员工要“眼观、手掂、心细”,她自己更是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迅速从一大堆药丸中挑出次品。
从2002年加入这家百年藏药企业以来,她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虚心请教、刻苦钻研,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并于2018年起担任车间主任。任职期间,她严于律己,将质量意识贯穿于每一个生产环节。每月组织开展现场培训,把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分类整理、研究解决方案,尤其重视班组长的质量责任意识,强调“只有一线管理者认识跟上了,药的质量才能提上去”,通过层层抓落实把质量意识灌输到每一名操作工心中。
传承与创新:筑就藏药高质量发展之路
次仁措姆出生在日喀则岗巴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家乡丰富的草药资源与乡亲们生病求医问药的日常,使她从小就对藏医药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她回忆说,“小时候翻看医书,虽然看不懂,但总觉得这些草木矿物能治病救人特别神奇。”参加工作以来,《四部医典》等书籍就成为了她经常翻阅的工具书,她也开始对药材的名称、药性如数家珍——绿绒蒿清热利湿,珍珠明目解毒,诃子是“藏药之王”……一旦讲起藏药来,她的眼里总闪着光。
这种最初的热爱化为了她工作中源源不断的动力。随着企业发展和时代进步,次仁措姆深刻意识到,传统藏药必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真正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担任车间主任后,她积极推动生产工艺的创新与标准化建设。她牵头优化生产流程,参与制定和完善藏药生产的行业规范,推动多台新设备的引进,包括袋装机、提取线、装盒机等,逐步实现从手工为主向自动化、标准化的转型。在她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车间2023年重点药品产量同比增长33.8%,总批次提升20.6%,切实推动了车间藏药生产的高质量发展。
次仁措姆(左三)在一线调研,听取用药反馈。(照片由本人提供)
成绩和荣誉背后,是她二十三年来始终如一的努力付出。法定休息日和假期,她也几乎全在车间加班,从来没有一句怨言。2013年6月,次仁措姆在车间制丸过程中因劳累和缺氧突然昏倒,出现全身抽搐、手脚麻木等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身体稍有好转,她就立即返回车间继续早出晚归,坚守一线。“有那么多医院等着,有那么多患者要用药,我不能停下”,她语气平静却透出不容动摇的坚定。这样的事例在她身上还有很多,在她看来自己不仅仅是企业的一名员工,更是藏药传承发展事业中一颗绝不能松动的“螺丝钉”。
品质与胸怀:做藏药事业的中流砥柱
作为公司第六党支部的一员,次仁措姆通过参与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党日活动以及维护民族团结的专项教育,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立场,她把对党的忠诚转化为维护团结、推动生产发展的实际行动,严把藏药质量关,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促进民族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树立榜样,并通过自身言行团结带动身边各族职工同心奋斗,为藏药生产发展的和谐稳定局面贡献了力量。
次仁措姆(左一)在党支部的理论学习会上。(照片由本人提供)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次仁措姆再次挺身而出,坚决响应党中央与自治区党委紧急部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身抗疫一线。她深知藏医药在防治疫病中的独特作用,主动放弃休息,迅速组织复工复产。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她积极动员职工,发扬连续作战精神加班生产“仁青常觉”“仁青芒觉”“九味防疫香囊”等抗疫药品,竭尽全力保障防疫药品供应,并主动捐款支持抗疫工作。她以实际行动展现出新时代基层党员在重大风险面前的担当与奉献。
2023年,次仁措姆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全国人大代表。她深感责任重大,开始从更宏观的视角思考藏医药的未来。她走访调研、征集意见,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关于打造藏医药科技创新和优势成果转化高地,助力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呼吁加强藏医药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关键技术标准化、强化专利布局与人才培养。这条建议后来被纳入《西藏自治区藏医药高质量发展条例草案》,推动藏医药立法进程进入新阶段。“藏医药不仅是西藏的,更是国家的、世界的”,她说道。(文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