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府谷县:三道沟里的“内循环”
2023年11月22日   15:33 | 来源:府谷发布

  11月6日,家里的一头小黄牛过“满月”,刘平很激动。一大早,刘平就给牛准备了“生日餐”。小牛犊依偎在刘平身旁,吃得很香,像个惹人怜爱的孩子。


bd31f29f3fac2bc76b02dea6fbc3bbb.jpg


  刘平是府谷县三道沟镇三道沟村人,他创建的普禾源农牧种植养殖有限公司位于三道沟镇,是县里规模最大的养牛场。


  很难想象,这个养牛场所在地以前是采煤塌陷区。“养牛场用地是通过矿区治理平整出来的。在过去,别说企业来这里办养殖场,连树苗都活不长。”刘平说。


  三道沟镇是府谷县的工业重镇。随着原煤、硅铁、金属镁产业的发展,镇上经济蒸蒸日上。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如同一把“双刃剑”,阻断了三道沟镇可持续发展之路。曾几何时,矿区塌陷现象频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严重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成为当地政府和采矿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ceb49882a9316dbcef3e1b6c9a402cb.jpg


  要建设绿水青山的幸福家园,治理采煤塌陷区、开展绿色矿山建设迫在眉睫。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走老路行不通。我们要求企业摒弃旧的发展观念。”三道沟镇党委书记云永胜说,“矿山治理不是简单地搞绿化,而是要在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做好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等工作,既要科学有序开采,又要加强矿区及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艰巨,任重道远。”


  自2016年起,三道沟煤矿成立工作专班,按照“坍塌一块治理一块”的原则,累计投资1.2亿元,对2.8万余亩采煤塌陷区开展原始地貌恢复治理工作。


  此外,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矿山修复的主要任务由国家能源集团三道沟煤矿负责。三道沟煤矿决心让群众享受生态红利,于是,在开采地下“黑色宝库”的同时,联合三道沟镇政府确立了建设“万亩农业示范园,十万亩生态林”的目标。


  经过数年努力,约2.8万亩采煤塌陷区恢复了原始地貌。此外,三道沟煤矿投入6000万元在三道沟镇火赖沟、西尧沟等村种植150万株常绿树木,总种植面积1.5万余亩。


  树种上了,山也绿了,如何让绿水青山永驻?为此,三道沟镇持续推进治理工作。


  “我们在采煤塌陷区建设了地下水库,让水向上渗透,增大土壤水分,极大地提高了植树造林的成活率,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显著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云永胜说。


  2021年,在采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的同时,三道沟镇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8000余亩,将昔日采煤塌陷区变成良田。


  “现在,我们一方面吸引企业投资办厂,吸纳当地群众就业,一方面让群众在高标准农田里种植玉米,让群众享受绿色发展的生态红利。”云永胜说,三道沟镇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绿色发展的答卷。


d640b9d8f93c1a95c5bdc31aa409ec7.jpg


  “将养殖场里的牲畜粪便加工成有机肥料,就地销售给当地企业,实现了生态环保与群众增收双赢。”刘平坦言,自己选择在三道沟镇建设拥有约2000头牛的养殖场,主要原因是周边饲料供应充足。


  为了让群众的养殖效益进一步提升,普禾源农牧种植养殖有限公司成立了农业合作社,配套建设了有机肥加工厂,实现了循环发展、群众增收的目标。


  近年来,经过不断治理修复,三道沟镇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打造出“绿色经济内循环”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万亩农业示范园,十万亩生态林”的规划正有序推进。


  如今,府谷县坚持人为干预和自然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宜草则草、宜林则林,见缝插绿、见空补绿,加快综治项目治理、沿黄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进度,推广垒石造林经验,持续巩固城区黄河沿岸清理整治成果,推动造林绿化由重栽植向重成活转变,逐步实现全县由“浅绿”向“深绿”转变。

(责任编辑:付娟)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