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绥德县紧紧抓住人才这一核心要素,围绕乡村振兴特色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实施“雁归计划”、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选育“领头雁”等措施,有效增强乡村振兴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推进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内外兼修打造人才“蓄水池”
早在2018年,绥德县委、县政府便制定出台了《绥德县人才发展五年规划(2018—2022)》,围绕县域发展实际及面临形势对人才工作作出全面分析研判,提出相关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和具体举措。
此后,绥德县通过“刚柔并济”人才制度体系,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农业技术、电商营销、经济金融等领域人才,破解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问题。其间,该县聘请中科院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刘彦随为高质量发展顾问,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南京大学、延安大学、榆林学院及省市县各类专家人才43人,分别进驻农业、林业、工业等重点企业,从事产品研发、技术指导、生产管理等工作。
同时,选拔使用市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9人、县级有突出贡献专家95人,带领143名县级中青年拔尖人才,以镇中心小学和九年制学校、有特色农业产业村及村卫生室、文化室为定点帮扶对象,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和特长,以科技推广、技术咨询、技能培训、示范讲课、医疗诊治等形式,充分发挥专家人才“传帮带”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为健全完善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绥德县还大力实施定向培养计划,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农技推广人才、高技能人才;发挥“秦创原·绥德范”人才飞地、创新孵化、产业培育平台作用,依托“双培双带”基地、专家工作站等载体,实施“师带徒”“乡村工匠”工程,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厚培沃土释放人才“源动能”
近年来,绥德县按照抓住用好当地专业人才思路,加快培养乡土人才,积极引进一批高层次高学历专业人才,并建立激励和稳定现有人才队伍的长效机制,增加职称岗位数量,全面激发基层技术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其间,绥德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学院加强产学研合作,创建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名州镇赵家坬村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地现场教学点。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聘100名农业实用技术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壮大了全县“三农”工作人才队伍。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设榆林绥德山地苹果试验示范站,带领果农种出好苹果、实现好效益,推动县域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村级换届工作中,该县坚持在抓早抓细抓实上出实招、下功夫,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观念,一批年轻有为的党员致富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从经商返乡人员、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中选拔储备村级后备力量678人,并按照村干部标准严格管理,每年对其进行综合研判、动态调整。选聘100名大学毕业生到乡村振兴示范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激发青年就业创业活力,打造担当作为、充满朝气的乡村振兴队伍。举办乡村振兴实用专业技术人才轮训班,实施订单式、个性化、精准化技能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150人。
人才赋能奏响发展“最强音”
位于无定河畔的绥德县白家硷镇,近年来大力发展“芝麻蜜”香瓜种植,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截至目前,该镇已试验推广种植“芝麻蜜”“脆世界四号”等多个香瓜品种,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立起香瓜产业产学研示范基地,是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地现场教学点。
该镇香瓜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陕西省技术能手、绥德县有突出贡献专家白海军等一批专家人才的大力支持。20年前,白海军从外地返回家乡白家硷镇白家硷村从事大棚香瓜种植,一步步成长为远近闻名的“土专家”。“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乡亲们掌握科学的香瓜种植技术,和大家一起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白海军说。
近年来,绥德县有突出贡献专家、绿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刘治国从改良薯苗、改进栽植方法入手,在崔家湾镇成功育出“绥薯一号”红薯品种,被农业农村部登记为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甘薯类新品种,为该县红薯新品种快速推广和红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绥德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将持续创新人才“选育管用”方式,真正做到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健全完善“拴心留人”工作机制,更好激活“人才引擎”,让乡村振兴的人气更旺、底气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