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乡村·遇见榆林 | 站在陕西米脂高西沟的龙头山顶能看到什么?
2023年07月03日   09:57 | 来源:上农

  从米脂县城驱车向东北20公里,一幅梯田层叠的生态图景格外精致。


  精致来自一种对比。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球上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的黄土区,也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重灾区”。这里不仅没有天然的绿色生态,还要面对荒坡难垦的环境挑战。但眼前的景色,无论航拍或远眺,确是江南般的梯田山景。精致还是一种“纹路”。这里的梯田并非真如江南,它既不宽也不缓,俯瞰如纤细指纹,覆盖了40多个山头、方圆4公里的“绿色丘陵”,不同的山有不同的纹路。这是高西沟村。


  站在高西沟村的龙头山顶,就能看到这样的全景。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既然不是天然之景,那一定是人为造就。所以,这景色的背后会有怎样的故事,除了眼前的风景,还能发现些什么?


  小村庄重整了“山河”。


  两年前,高西沟村的村民见证了这样一段经历。2021年夏,榆林地区大旱。连续两个多月,很多地方没见着一点儿雨,但高西沟村下了两场。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告诉我们,当地气象部门结合近年来的数据,分析判断,高西沟村及周边已经形成了改良生态的“小流域气候”。正是这小流域气候,抵御了丘陵沟壑地容易遇到的劣势天气,保住了庄稼免遭减产受损。


  1995年就开始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姜良彪,站在龙头山顶与我们分享了许多关于高西沟村的“神奇”故事,这些故事之神奇,指向了同一个问题:从水土流失到水土保持,在一个陕北小村庄所开展的生态治理建设实践,是如何成为“全国生态治理样板”的。


  时光需要回拨至上世纪50年代。在高西沟水保生态展览馆,讲解员会向来到这里参观的人介绍,《米脂县志》对1949年的高西沟的记载是:“无人、无草、无树”。而后,自20世纪50年代,高西沟人开始了重整的“运动”。


  之所以是“重整”,如今,村里的林地覆盖率为70%。岁月流转,虽然也几经洪水冲击、田坝毁坏,但高西沟人做到了修好一亩田,就用好一亩田;与大自然的抗争挑战了人的意志,但一代接着一代干,全村男女老少都经历过一年接着一年提水担土、打坝种树的生活。后来人把高西沟人1958年就提出的蓝图和思路,归纳成朗朗上口的韵脚句:“山上缓坡修梯田,沟里淤地打坝堰,建设水库浇农田,高山远山森林山,近村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陡坡险坬种柠条,封山禁牧护林草”。


640 (1).jpg


  此后,又将这些宝贵经验提炼成“三三制”土地利用模式,继而根据自然条件需要,调整为林、草、粮“三二一”的面积比。想要说明的是,从山穷水恶到绿水青山,改造也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田则田的奋斗智慧。


  如今,站在高西沟村的山顶,能看到770亩的基本农田,有正在拔节期的谷子;2253亩山林,其中包括1000亩的经济林,有大片扎着白色防雹网的山地苹果树;1530亩的草地,坡地里建起了羊场,远处是供给农田灌溉的水库;也能看到翠绿梯田正“享受”的高效旱作节水农业项目,使用着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以及吃着生态饭的景区和景点。


  高西沟村的发展史,成了一部接续式的生态治理史。


    随着几天调研采访,从高西沟村的宜人美景与它所在的这片土地看去,能找寻到什么关联?这与我们此行的调研采访,在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交错带上寻找“陕西新粮仓”高质量发展的答案,又有什么关系?


  高西沟是这个地域的代表和缩影。我们可以看到:


  这里从不缺战天斗地的愚公精神。同样是榆林,高西沟人接续奋斗的治土实践,女子民兵治沙连接续传承的治沙实践,让我们感受到了在丘陵沟壑与风沙草滩交错带上,需要怎样的“北治沙,南治土,齐治水”的精神才能换得绿水青山的农业与生态。在绿色农业自信的背后,又与陕北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起源地的斗争精神一脉相承。


640 (3).jpg


  这里也不缺寸土寸金的守正精神。地处劣势环境,这里的百姓更加懂得怎样珍惜自然给予与人为奋斗换来的生态资源。从无定河畔发展出的4万多亩稻渔种养产业,到各式高效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全面应用,彻底告别“雨养农业”,留住水与土的生命线,才能有十亿级、百亿级等现代化产业链的全面崛起。


  这里更不缺因地制宜的开拓精神。无论是面对战天斗地的历史,还是寸土寸金的守护,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不仅回答了生态与经济可以协调发展,生态与农业能够并行收获;更懂得及时地和富有创造性地在历史与自然的结合中,在生态与文化的结合中更大程度地带动乡村三产融合,让生态文化的资源转变成了村民致富的集体资产。

(责任编辑:付娟)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