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绥德:牵线搭桥”用好人才资源 “源头活水”赋能乡村振兴
2023年07月31日   11:05 | 来源:绥德发布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上,绥德县紧紧抓住人才这一核心要素,围绕乡村振兴特色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通过引进专家、“雁归计划”、专家人才定点帮扶、选聘大学生任职村委、配强“领头雁”等措施,有效增强乡村振兴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推进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走出了一条依靠人才促进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内外兼修打造人才“蓄水池”


  提早部署,全面分析,制定人才规划。2018年,绥德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绥德县人才发展五年规划(2018-2022)》,从全县发展基础及面临形势对人才工作作出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640 (4).jpg


  不求所有,为我所用,刚柔并举引进。通过“刚柔并济”人才制度体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农业技术、电商营销、经济金融等领域人才,破解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问题。通过聘请中科院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刘彦随为绥德县高质量发展顾问,为绥德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引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南京大学、延安大学、榆林学院以及省市县各类专家人才43名,分别进驻农业、林业、工业等重点企业,从事产品研发、技术指导、生产管理等工作。


  就地取材,本土培育,力主盘活挖潜。选拔使用市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9名,县级有突出贡献专家95名,带领143名县中青年拔尖人才,以镇中心小学和九年制学校、村卫生室、村文化室、有特色农业产业村为定点帮扶对象,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和特长,以科技推广、技术咨询、技能培训、示范讲课和医疗诊治为主要形式,推动专家人才发挥“传帮带”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筑巢引凤,借“机”下蛋,营造人才生态。为了实现人才长效机制,绥德县还通过实施定向培养计划,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培养农技推广人才、高技能人才;发挥“秦创原·绥德范”人才飞地、创新孵化、产业培育的总平台作用,依托“双培双带”基地、专家工作站等载体,深入实施“师带徒”“乡村工匠”工程,开展订单式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素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厚培沃土释放人才“源动能”


  绥德县立足抓住用好当地专业人才,加快培养乡土人才,积极引进一批高层次、高学历专业人才,解决人才短缺和断层问题,并建立激励和稳定现有人才队伍长效机制,增设职称岗位数量,激发基层技术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640 (5).jpg


  为了推进苹果产业产业创新链产业链“两链”融合,绥德县通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学院加强产学研合作,创建名州镇赵家坬村、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地现场教学点;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三农”全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聘100名农业实用技术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壮大了全县“三农”人才队伍;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设榆林绥德山地苹果试验示范站,以服务绥德山地苹果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大学的科技资源与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建设集试验研究、示范推广、销售品牌、人才培养、技术交流与合作“四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将试验站建成陕西乃至全国的苹果科研、试验示范和技术转移中心,带领果农种出好苹果,实现好效益,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640 (6).jpg


  在村级换届工作中,绥德县始终坚持在抓早抓细抓实上出实招下功夫,坚决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旧观念,真正做到“人才上去,庸才下来”,一批年轻有为的党员致富带头人进入村级干部队伍。从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中选拔储备村级后备力量678名,并按照村干部标准进行严格管理,每年对其进行综合研判、动态调整补充。选聘100名大学毕业生到乡村振兴示范村担任村书记(主任)助理,通过为人才铺路子、搭台子、压担子,激发青年就业创业活力,打造担当作为、充满朝气的乡村振兴队伍。举办乡村振兴实用专业技术人才轮训班,实施订单式、个性化、精准化技能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150人,有效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


  人才赋能奏响发展“最强音”


  位于无定河岸边的绥德县白家硷镇,大力发展“芝麻蜜”香瓜种植,是白家硷镇的支柱产业,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目前,已试验推广种植“芝麻蜜”“脆世界四号”等多个香瓜品种,建立起香瓜产业“产、学、研”示范基地,是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地现场教学点。白家硷镇香瓜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陕西省技术能手、绥德县有突出贡献专家白海军等一批专家人才的潜心研究与推广。20年前,白海军从外地返回家乡白家硷镇白家硷村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因为有文化,加上好学习好钻研,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2009年,他开始试种从东北引进的香瓜,当年便获得成功,以其香甜脆爽的口感赢得顾客的喜爱,收入也比种植大棚蔬菜翻了一番还多。在发展香瓜产业的道路上,白海军边干边摸索,逐渐掌握了一套适合陕北地区的香瓜种植技术,并传授给周边村、镇、县香瓜种植户们,打造出了白家硷芝麻蜜香瓜品牌,并于2018年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白家硷镇马家砭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马斌武说:“大棚种植不仅需要技术,还要不断学习和创新,马家砭村的大棚产业,离不开这些专家人才的支持。”


640 (7).jpg


  在绥德县红薯产业发展上,绥德县有突出贡献专家、绿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刘治国从改良薯苗到改变栽植方法,在绥德县崔家湾镇成功育出“绥薯一号”红薯品种,成功被农业农村部登记为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甘薯类新品种,为绥德红薯快速推广和红薯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崔家湾镇加入了陕西省甘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首批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成为宝鸡市农科院甘薯产业示范基地和杨凌金薯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红薯产业培育实验示范基地,注册了“绿源沙地红薯”“富硒红薯”“蒸薯福”等品牌,推动红薯产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640 (8).jpg


  124名市县管医疗卫生、农技、教育、文化等各类专家带领各领域143名中青年拔尖人才进驻到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社区,走访民情、制定规划、帮助联系点群众解决困难问题,构建全方位互联互帮机制,县委组织部对专家和拔尖人才进行考核管理。榆林市“一五二”人才工程人才、绥德县首批县管专家、绥德县医院党支部书记、儿科医生高永强从医30余年,多次组织医疗队走村入户,义诊群众1200余人次,并提出了县、乡两级医院联动,通过医生签约服务、送医送药上门等措施,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绥德县园艺推广站干部王亚武拥有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榆林综合试验站成员、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名师、绥德县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绥德县科技特派员等多个头衔,先后获得全国、省、市、县级各类奖项20余次,他除了做好研究外,还对全县苹果、蔬菜、杜仲栽培管理进行技术指导服务,对农民进行理论与实践的集中培训,培训人数6000余人次。教育类专家人才贺渊是绥德县江德小学高级教师,多次参加市县组织的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培养数十名教师获得各级教学能手称号,为田庄镇九年制学校、义合镇中心小学等做公益专题讲座,还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在帮扶过程中让人生价值得到升华。非遗剪纸项目传承人武燕是榆林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她开设剪纸艺术培训班,带动农村妇女一起学艺,不仅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还让农村的妇女们学到一技之长,实现增收致富。


640 (9).jpg


  实践证明,人才是乡村振兴第一要素。只有千方百计把适合绥德发展的人才引进来,强化专业人才培育,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同时,我们还要建立健全长效的人才机制和良好的用人环境,让“人尽其才,才尽其能”,真正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付娟)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