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林市米脂县城东北20公里处,有一个小山村,全村195户600人,总土地面积4平方公里。山连山、沟套沟,几乎年年遭灾,十年九不收,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靠天吃饭是村民世世代代的生存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村党支部四任班子三代人,坚持以党的建设引领发展、服务民生,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战天斗地,征山治水,现在的小山村蜕变成山青、水秀、村美、人富的“陕北好江南”,创造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篇章,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这个小山村便是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2023年2月25日,高西沟村党支部荣获陕西省第八批“三秦楷模”。
把一生献给高西沟的沟沟坎坎
曾经的高西沟“山上光秃秃,沟里洪水流,连年遭灾荒,十年九不收”,现在的高西沟村则是“层层梯田绕山头,座座坝堰锁住沟,坡面林草绿被子,沟台坝地粮囤子”。
这是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对于高西沟村生态变迁的形象描述。
记者已经见过姜良彪多次,但这次因采访再次见面时,看到他的容颜较以前有一些变化,头发已经银白,但他的精神状态一如既往的好,充满了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谈及村里的点点滴滴,他如数家珍。
姜良彪1956年出生于高西沟村,最初的高西沟村是典型的陕北村庄地貌,4平方公里的村子分布着40座山峁和21条沟岔。1975年,19岁的姜良彪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在宁夏贺兰山度过了艰苦难忘的4年军旅时光。1981年,姜良彪退役返乡,成为高西沟村建设阵营中的一员,他先后任村党支部委员、村主任,1995年任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至今。从部队回到农村,所处的环境改变了,但不变的是姜良彪坚韧的品格,和对党的事业的忠诚,40余载基层一线的工作经历,铸就了姜良彪扎实的工作作风。
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高西沟村党支部开始带领全村人开始填沟打坝、修梯田,主动退耕还林还草,探索出农、林、牧并举的“三三制”模式(耕地占1/3、林地占1/3、草地占1/3)。
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到20世纪70年代,高西沟村85%的山沟得到了治理,打了100多座淤地坝,建起了2座水库,有效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基本实现了“泥不下山、洪不出沟”,让原本贫瘠的陕北小村庄旧貌换新颜变为“塞上小江南”。
姜良彪回到村里任职后,根据村情实际,将原有的“三三制”模式进一步调整为“三二一”模式,即三分林地、二分草地、一分耕地。截至2021年,高西沟村水土治理程度达70%,林草覆盖率达70%。“高西沟村党支部四任班子三代人,薪火相传,都把一生献给了高西沟的沟沟坎坎。”姜良彪说。
依托生态红利实现乡村振兴
记者跟随姜良彪来到村里的龙头山上,全村的生态底色和产业成果尽收眼底。远远望去,再也看不到裸露的山坡沟洼,横陈在几道山沟之间的水坝,让这个陕北小村庄有了勃勃生机。“耕地4553亩、生态林2300亩、经济林1000亩、淤地坝126座……”这些家底让姜良彪颇感自豪。
姜良彪指着对面几座山头上的果木告诉记者,那些都是村里建设的标准化苹果生产示范园,苹果比粮食的经济价值高,种植果树还能兼具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因此村领导班子把果树栽植作为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2006年,我听说延安洛川的苹果好,销路也广,好多当地村民依靠苹果种植年收入上万元,回村后我就盘算着高西沟是不是也可以种植苹果,让村民收入能够增加。”姜良彪说,当时他邀请洛川县的农技师来到村里考察,发现高西沟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种植苹果,随后他就和村民们商议,在村里搞起了山地苹果种植。如今,高西沟村共栽植山地苹果等经济林1000亩,并注册了“高西沟”农产品系列商标。此外,村里还建起了小米加工厂。
现在来高西沟参观旅游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村民们在农忙之余利用农田、林地、水库等生态资源兴办起了农家乐、民宿等,高西沟村也先后获得了“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逐步叫响了生态品牌。
2021年,全村接待游客8万人次,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6.4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860元,比全县平均数多出4378元。银州街道党工委委员、高西沟村专班负责人周文东告诉记者,去年村内种的瓜果、杂粮及村民养的家禽等没出村便销售一空,村民们已经深切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给高西沟带来的红利。
在与记者交谈时,姜良彪又接到电话,说是有一个单位的学习考察团马上要来村里参观,点名要他讲解。姜良彪对记者笑着说:“现在一天有时候来好几波学习的,都得我给大家讲,虽然累点,可想到有人来村民们就多少有些收益,就觉得累点也值得。”
姜良彪表示,下一步,高西沟村将继续把生态保护作为村里的重要工作来做,让生态红利进一步惠及更多人,同时要放大山地苹果和小米的品牌价值,借助高西沟的知名度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休闲观光旅游,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