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出一片新未来——榆林科技创新工作综述
2023年01月11日   12:21 | 来源:榆林日报

  “手弹三弦腿打板,各位观众听我言,喜迎又一届杨凌农高会,开门见山说秦创原……”在第29届杨凌农高会榆林展区的舞台上,陕北说书《秦创原》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大家对榆林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农业科技方面所涌现出的高科技、好产品、新成果竖起了大拇指。


1.jpg


  近年来,榆林将推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由“势”转“能”,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以科技工作“3365”发展战略为统领,通过一系列务实创新举措凝聚起科技创新合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优秀人才扎根榆林,创新成果遍地涌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科技创新已成为榆林开辟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金钥匙”。


2.jpg


  “3365”战略引领科技创新


  近日,记者走进陕西省秦创原(榆林)创新促进中心,墙面上展示的各种科技创新政策、科技人才队伍、重大科技成果等内容映入眼帘;移步众创空间,各家入孵企业的工作人员正在舒适的办公环境中开展工作,科技创新和干事创业之风扑面而来。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纲举则目张,我们统筹聚焦,以科技工作‘3365’发展战略为统领,以‘六六抓手’实施自身队伍创优工程,以‘科技五环’实施科技工作创新工程,真正实现科技创新‘有舞台、有人才、有精彩’!”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孟春伟说。


3.jpg


  榆林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榆林秦创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秦创原(榆林)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运营专班,充分保障创新驱动平台创建工程。以建立组织联动、运行联通、功能联合“三项机制”为保障,解决好秦创原建设“谁来抓”“抓什么”“怎样抓”的问题,把秦创原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原高地,实现科技创新“有舞台”。同时,以“抓站位确保工作有动力,抓队伍确保工作有力度,抓业务确保工作有权威,抓宣传确保工作有氛围,抓学习确保工作有能力,抓督导确保工作有成效”的“六抓六确保”抓手为手段,锻造跟得上秦创原理念、作风优良、善抓会管的科技队伍,实现科技创新“有人才”。此外,榆林以“需求征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项目落地、需要萌生”的“科技五环”闭环工作体系为支撑,打造创新发展新路径,推动科技创新不断迭代更新、螺旋上升,实现科技创新“有精彩”。


  “一原两地多区”布局秦创原


  在全省首创实施工业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大化所、西交大等省内外20多所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国内首个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技术经理人事务所;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1亿元,安排秦创原专项资金2950万元……


44.jpg


  近年来,榆林按照“科技研发、中试孵化、人才基地、榆林转化”四大功能和“一原两地多区”总体思路,围绕“一原”,精准衔接省秦创原平台,竖起榆林秦创原大旗,市、县两级成立15个创新促进中心。围绕“两地”,在秦创原总窗口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沣东)8号楼以应急工程方式打造榆林“主中心”;依托榆林高新区建成“副中心”,目前在孵企业126家。围绕“多区”,在全市布局了17个“两链”融合试验区、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中试孵化基地等创新区。


  同时,以制度创新构建秦创原环境。出台榆林秦创原《政策包》《三年行动计划》《三支队伍建设方案》《“揭榜挂帅”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特别是10月份出台了《科技型企业科技创业载体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园区奖补实施细则》《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合同交易科技人才引培研发投入奖补实施细则》,逐步形成“1+N”政策体系。


  建强科创平台载体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强平台载体是关键。为此,榆林加快创新布局,建强科创平台载体,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度。


5.jpg


  榆林市与中科院大化所联合共建国家化工减碳技术创新中心,已经省政府正式上报至科技部;与西安科技大学共同筹建西部富油煤绿色开发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交大一附院联合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稳步推进;正在争取CCUS评价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或基地、中心落地榆林,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支持榆林中科秦创原上郡能源实验室成功获批为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持秦创原中试基地(榆神)获批1个“四主体一联合”工程中心、秦创原(榆林学院)成果转化中心和靖边两链融合试验区各获批1个省级工程中心;新增省级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2022年,榆林市共收到各类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书1098项,其中产学研类540项,农业类252项,社发类179项,工业类127项。


  构筑引才聚才“磁场”


  2022年8月1日,世界首个实用化和规模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榆林科创新城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心示范项目建成投用。“该项目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含氢能的零碳多能源供需系统的实用化和规模化示范应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管晓宏介绍道。


  近年来,榆林在人才竞争中主动出击,先后聘请邵明安、潘复生两名院士在榆林设立省级院士工作站,聘请刘中民等19名院士担任“院士之家”科学家,强化“顶尖人才”在推动全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中的智力支撑。同时,以平台、项目等方式大力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创新创业人才申报省级科技创新人才。依托国内首个撮合技术经理人事务所,培养“科技经纪人”220个,建设“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4支,“新双创”队伍创业导师520名,创新型企业家1100多名,推出重点需求项目400余项,对接重大成果240余个,科技项目转化注册企业数量95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近8亿元。


  此外,为加大基础人才队伍选派力度,蓄势聚力增后劲,榆林在全省首创实施工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128名专兼职特派员深入企业开展服务;选派130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和137名三区科技人才,深入农村开展科技创业与技术服务,实现“4+X”产业全覆盖。


(责任编辑:付娟)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