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靖边县东坑镇产业发展的“三板斧”
2022年12月19日   14:45 | 来源:靖边融媒

  过去,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依靠三板斧,即“扩基地”(蔬菜种植面积从0到接近10万亩)、“学技术”(前往山东寿光、河北围场、山西应县等学习人数超过2万人)、“育品牌”(先后打造东坑胡萝卜、洋芋等12种区域品牌),一路高歌猛进,全镇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集中连片设施种植5200亩,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17万亩,设施温拱棚种植1.05万亩、智能化育苗基地16处,连续两年获得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和亿元村。


  2019年起,东坑镇面临地下水超采,全镇近95%的耕地被划为地下水超采区,这对传统农业特别是蔬菜产业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如何在最大限度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前提下,推动全镇农业产业持续发展成为了新的考题。东坑镇主要负责人等多次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结合实际提出“新三斧”:引导种植大户通过“村企抱团”“村民抱团”模式抱团取暖壮大“资金流”,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前往周边市县租赁土地,实现五百亩以上的规模化种植;利用自身成熟的实践经验、高超的技能本领管护好洋芋、辣椒、芹菜等,做强“产品流”;充分利用东坑镇300余家蔬菜代办点、20余个加工车间等“信息流”,解决产品销售难,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抱团取暖,实现“资金流”强


  当不少地方的农民因外出打工撂荒耕地时,东坑的农民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周边省市县到处找地种,足迹遍布内蒙、宁夏、山西三省,榆阳、横山、乌审旗等40余县,先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土里掘金”的传奇故事。


  针对外出包地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等特点,东坑镇先后探索出“村企抱团”“村民抱团”模式,实现“阵地共用、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工作共干”。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外出人员实现由少数农户带动,发展为批量外出,由分散承包向相对集中和固定区域发展,资金方面实现从过去的几十万到如今的数百万,土地租赁方面从过去的一两百亩到上千亩。据初步统计,全镇2022年外出400余人,累计投资6000万元,对外承包土地6万亩,主要种植马铃薯、萝卜、辣椒等,外出包地亩数已占到全镇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全镇包地人员从2019年的86人到2022年的400余人,外出务工人均收入从过去的15万元增至30余万元。


  用好经验,实现“产品流”强


  “二月下旬三月上,播种时间正恰当,轮作至少三年上,病害发作产量降、薯块消毒不能忘,草灰拌在种薯上……”“黏土萝卜分叉多,沙窝萝卜根顺直……”这一句句顺口溜道出了种植马铃薯、胡萝卜的窍门。东坑镇外出包地人员每到一处,都用自己独特成熟的实践经验、高超的技能本领用于土地管理上,将别人眼里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比如伊当湾村殷海霄在包地的过程中发现一块土地盐碱大,导致种粮食收益低,所以租赁费用很低,当他发现可以通过化学、生物方式进行土地改良后,他毅然租赁了该块土地,当年就在那里种植1000亩马铃薯,他们三人在地里搭个帐篷,吃住在地里,半年的辛苦没有白费,收获时间,几个合作伙伴都赚得盆满钵满。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这些好的经验也由过去的“口述”变成了“文字”,外出人员成为当地的“土专家”“田秀才”,他们现场教学,直接带动了当地的产业管理能力。


  用好“信息流”,助力产品销售


  传统农业中,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管理者,还是销售者,基于信息不对称、农产品流通不顺畅、产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不少农产品有人种、无人销。东坑镇外出人员积极利用上下贯通的信息流和东坑镇几十年发展起来的300余家蔬菜代办点、20余个加工车间联合合作的力量进行销售,在镇村、蔬菜代办点、加工车间、外来客商四方的密切配合下,实现农产品信息收集共享、信息核实、对接合作机制应运而生。各环节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链条,不只解决了包地产品的销售,还间接带动当地销售,比如在伊当湾村陈向东的帮助下,定边当地农户200吨胡萝卜成功出售,解决了外出人员“种植决策难、种植技术难、组织资金难、产品销售难”的问题。


  “新三斧”产生了强大的综合效应,有效缓解东坑镇地下水超采的影响,保住了东坑镇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产业,尤其是蔬菜产业;通过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探索在“别人的地盘来种菜”,破解自身耕地有限、地下水超采的不利因素,从而实现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推动了农村产业化进程。农民外出包地,家里的责任田大都转包他人,加速了土地流转,促使东坑农田能够连方成片种植,搞规模经营,在保护耕地目标的同时,真正让农户得利、农业壮大、农村更美。

(责任编辑:付娟)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