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横山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组织部长会议精神,紧扣全市基层党建工作任务,补弱点、破难点、创亮点,推动全区基层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补弱点,扎实抓好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提升。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采取“三个三”工作法推动软弱涣散村转化提升。“三机制”压紧责任。一是建立工作提醒机制,区委常委会定期提出整顿要求,区委组织部及时向联村区级领导和结对区级机关发送《工作提醒单》,不断压紧工作责任,促进任务落实。二是建立工作调度机制,通过全区党建工作例会,及时掌握整顿工作进度、研判存在问题。三是建立督查问效机制,成立整顿工作督导组,每季度开展1次专项督导,督促问题整改不留死角。“三清单”抓实整改。组建工作专班,通过调研回访+分析评估+督导检查,梳理出软弱涣散村整顿工作“问题清单”。结合查找出的问题,对照整顿标准要求,细化工作措施,制定“整改清单”。针对具体问题,因村确定验收项目,分类制定“验收清单”,做到目标倒推、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查。“三保障”促进提升。一是强化组织保障,采取区级领导联、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第一书记驻、区直机关帮,合力推进12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提升,4个软弱涣散村矛盾纠纷得到化解。二是强化制度保障,研究出台“5+X”督查考核、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管理监督等制度办法,让整顿工作有力有效,累计调整不合格不胜任村干部4人。三是强化资金保障,组织、财政、民政等部门协同配合,争取下拨资金272万元,解决部分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落后的问题。
破难点,着力抓好村级干部后备力量源头培养。大力实施源头培养村干部后备力量“341”工程,坚持“五化”并举方法,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源头培养项目。一是多元化“蓄”。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将种养大户、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服务人员、农村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人员中的优秀党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非党员人员列为发展对象。目前已储备“村党支部书记梯队人才”320名。二是规范化“选”。采取个人自荐、党员群众举荐、组织推荐和村“两委”会评议、镇党委会审定“三荐一评一审”的方式,按程序对后备力量进行选拔。三是常态化“育”。运用“N+1”培养模式,通过乡镇带片领导联、离任村干部传、老党员帮、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带,提升后备力量能力素质。为185名后备力量设岗定责,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提升整体素质。开展学历教育,306名后备力量参加了大专学历提升教育。四是精细化“管”。按照“一人一档、一村一册、一镇一库、区级备案”的要求,建立统一的村级后备力量档案。采取本人自评、民主测评、组织评价等方式,每半年对后备力量表现情况按“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进行考评定级。五是合理化“用”。按照宜进则进、宜退则退原则,畅通“备”“用”转换渠道。今年以来,5名能力强、素质高、作风正的后备力量补充进村“两委”班子。
创亮点,全面抓好各个领域党建工作任务落实。建立组工干部传帮带基层党组织机制,全体组工干部下沉244个村(社区)、27个“两新”组织和国有企业党组织指导党建工作。换届以来,累计投入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经费5350万元。指导建成四星级以上村195个,创建示范社区4个,打造非公企业党建品牌2个。围绕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五个示范”创建活动,选树了一批抓党建促组织振兴示范党支部、产业振兴示范基地、生态振兴示范区、人才振兴示范点、文化振兴示范村。通过经济奖励、精神鼓励、政治激励,增强乡村振兴新动能。目前,已创建组织振兴示范党支部28个,产业振兴示范基地7个,人才振兴示范点8个。建立“一体两翼三统一六强化”机制,通过“两翼联手”“三务融合”,赋能“两新”组织发展,做法被省市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