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榆林市城区往东南30公里,便到了榆阳区古塔镇赵家峁村。峁上,青山掩映,绿树环绕,红瓦灰墙的新居鳞次栉比;峁下,山水田园,瓜果飘香,彩虹滑道、丛林穿越等旅游项目广受欢迎……
谁能想到,在2013年以前,这里还是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的深度贫困村,多数青壮年进城务工,耕地闲置荒芜。变化源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改革展览馆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征求群众入股意见签字表上的红手印格外醒目。2017年3月,赵家峁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揭牌。
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赵家峁村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带动产业振兴的巨变。村子建成集“观光、采摘、休闲、旅游、户外运动、学习”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还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示范村。
“现在我能够按股分红,还能在景区的项目上务工,一年能有近7万元的收入。”村民赵能山说。“通过改革,赵家峁村在实现旅游产业持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让广大村民一起端牢了‘文化+’的金饭碗。”赵家峁村党支部书记赵帅帅说,2021年村集体资产达8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25元。
杏花溪谷、峁上人家,赵家峁村如今山更青、水更绿、人气更旺。
植树造林治理荒沙
“在榆林,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故事家喻户晓。”谈到自己的工作,治沙连现役民兵张舒瑶充满自豪。
榆林市补浪河乡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上世纪70年代大片土地被荒沙覆盖,“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1974年5月,54名平均年龄18岁的姑娘来到这里,搭起柳笆庵子,吃着青稞面窝窝头,靠人拉肩扛,修渠打井,植树造林。经历14任连长、380多名女兵,连队累计推平800多座沙丘,修建引水渠35公里,栽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425亩,先后被团中央、林业部门、全国妇联表彰。
年仅25岁的张舒瑶已有4年兵龄。她和战友们平时要巡林、护苗、剪枝、补栽,悉心呵护治沙连取得的生态成果。如今的营区周边,紫色马鞭草、黄色波斯菊迎风摇曳,小巧别致的民宿坐落其间——昔日的荒漠已成为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军事拓展训练基地、生态观光旅游基地。
绿色是榆林发展的新底色,“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全国劳动模范张应龙……当地的治沙故事不胜枚举。多年来,榆林治理荒沙860万亩,毛乌素沙漠从这里退去,陕西省的绿色版图也因此向北持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