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神木市永兴街道小寨村强基础、兴产业、促发展,村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村道路宽敞平坦,产业发展丰富多样,电话、电视、移动网络全覆盖,户户喝上了自来水,家家有了存款。正是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生根,为该村的华丽蝶变按下了“加速键”,昔日的黄土高原小村庄旧貌换新颜,展开了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夯基础提升老百姓幸福感
“村里全部通上了自来水,红砖路硬化到家门口,路灯也都安装上了,晚上出去再也不用拿手电筒了,现在的日子真是太好了。”村民刘计怀说。
新建入户道路排洪沟、实施河道治理工程、硬化村级道路、新建人畜饮水工程4处、安装路灯65盏、建设挡墙1290米……针对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村民在产业单一、增产增收难、饮水困难、通讯设施落后等方面“贫血”的状况,永兴街道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弥补短板,采取了一系列帮扶措施。
该村还投资38万元实施了村内500米路段的道路拓宽提升工程,解决了低洼路段排水难行路难问题,并栽种了垂柳、香花槐、圆柏等景观树1000余株,美化了村庄环境。
组织志愿者到村组、农户家中开展服务,开展最美家庭、模范脱贫户等评选表彰,组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创建等……小寨村还开展了新民风建设,有效激发了村民讲文明、重道德、学习身边好人、参与新民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改善了村容村貌。
兴产业因地制宜促进发展
“这几年,政府帮我发展养殖业,还补贴农机具,我靠种地、养殖有了不错的收入,2017年顺利脱贫。”脱贫户院治田乐呵呵地说。
院治田是神木市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来,经过政府的帮扶和自身的努力,他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也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典型。在帮助贫困户自身发展产业的同时,永兴街道也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贫困村民的收入。“在这里干活,一个月有1800块钱的收入,技术员的指导还让我掌握了种植技术。今后,我要依靠大棚蔬菜种植,把日子过得更好。”在蔬菜大棚务工的村民刘宝华说。
小寨村及驻村工作队不仅抓“输血”夯实发展基础,同时抓贫困户自身“造血”,帮助村民学技术,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致富的本领。
结合小寨村实际,该村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互助资金组织+贫困户”的减贫带贫机制。同时,按照神木市集体经济改革要求,成立了小寨村经济合作总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入社。在此基础上,发挥该村位于神木市近郊及南北工矿区域结合带的区位优势,2018年投资238万元新建了蔬菜大棚20亩,建设以无公害蔬菜为发展方向的集体经济产业。在林果种植产业方面,2019年发展160亩山地苹果项目。互助资金协会运行方面,小寨村农户共参会1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入会,共注资和缴纳互助金62.1万元。另外,政府投资建设的小寨村300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所带来的每年固定收益也有效增加了小寨村民收入。
光伏电站、蔬菜大棚、山地苹果示范园,这些扶贫项目有效带动了小寨村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下一步,小寨村将在做好现有产业基础上,再平整1000多亩土地,继续发展种养殖产业,增加村民收入,同时拓宽大寨到小寨的通村公路,确保村民安全出行,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努力把小寨村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来源:榆林日报(文/马瑞)
(责任编辑: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