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姑姑”一生守候
——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王春仙一人抚养仨侄17载
2021年12月01日   09:55 | 来源:中国发布网


微信图片_20211201095609.jpg

王春仙和侄子侄女侄孙


  饱经风霜的脸,纵横交错的皱纹,刻记着39年来的千辛万苦。


  凡人不凡的往事,朴实厚重的底色,彰显出一个“伟大母亲”的担当。


  这就是中国好姑姑王春仙,太谷区侯城乡惠安村村民。39年前,她一诺千金,只身挑起抚养3个年幼侄子侄女的重担;39年后,她收获荣光,以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的身份,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这位平凡的农村妇女,用大爱写就的亲情故事证明:当命运把人抛进泥潭,使一个未婚女子不得不成为3个孩子的依靠,她依然有力量扛起重担,历经岁月磨难,为侄子侄女点燃人生亮光。


  11月25日,带着从北京载誉归来的喜悦,王春仙坐在郁郁葱葱的吊兰花前,缓缓向笔者讲起那段故事。


  平地起雷一夜之间弱肩扛重担


  1982年,王春仙27岁,风华正茂。虽然父母早逝,但上有哥哥姐姐,加上她勤劳能干,日子倒也无忧,只待寻一个合适的婆家。然而,她平静的生活很快被一场意外打乱。


  那一年,王春仙二哥家突发变故,哥哥死了,嫂嫂疯了,留下3个年幼的孩子,分别为8岁、6岁、4岁。孩子小没人照顾不行,与二哥一家感情深厚的她不得不从悲痛中走出来,毅然扛起抚养重担。这一扛,就是17年,直到他们先后成家。


  “我早早没了父母,更能体会没父母陪伴的孩子有多么可怜。当时,3个孩子还小,我不管谁管?”王春仙说。从此,这位单身姑姑不光是多了三副碗筷,更是多了三份辛劳、三份责任和三份担当。


  20世纪80年代,物质本不丰裕,一名单身农村女子,靠一份薄田抚养3个半大孩子,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周围的村民看她实在辛苦,劝她找个人嫁了,好歹能帮一把。“苦的时候、累的时候,也不是没动过这个心思。”王春仙说,“但是转头一想,我一人拉扯3个孩子都累得喘不过气,要是找个人,一是怕人家嫌累赘,二也担心找不上对孩子们好的。”久而久之,她就死了这个心,一心一意抚养侄子侄女。


  每年清明,她都会带着侄子侄女给哥哥扫墓,向哥哥承诺一定把3个孩子培养成人。这样一种强烈而又执着的信念,支撑她走过了无数日夜。


  半生风雨善行义举中奉献大爱


  回忆起养育侄子侄女的那17年,坚毅的王春仙忍不住红了眼眶,嘴里直念叨:“难,真是难!”


  一难,难在缺口粮。王春仙接过养育侄子侄女的重担时,他们还没有分到地。在农村生活,田地是根本,没有地就意味着没口粮,四口人四张嘴,3个孩子又是长身体的年龄,仅靠集体分给她的9分地,粮食根本不够吃。


  青黄不接时最难熬,一天吃一顿饭是常有的事。为了不让侄子侄女跟着她挨饿,她天不亮就下地挖野菜。水煮野菜、萝卜或红薯,就是他们的一顿饭。半年时间,王春仙从148斤暴瘦到了78斤。


  二难,难在缺钱。当时生产队分红分不了几个钱,王春仙就养猪和羊,每天抽空挑猪菜、割羊草,靠着卖猪羊的收入,供孩子们上学。她还到处接散活,附近村里谁家雇人锄草、栽树,不管多苦多累,只要能挣钱,她总是二话不说闷头就干。


  白天外出奔忙,晚上回到家洗衣缝被,照顾孩子。侄子侄女的衣服鞋袜,都是周围好心人送的,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她节衣缩食很久,才能给孩子们置办一身过年的新衣。


  二侄子王德荣回忆:“每年开学时,姑姑最发愁,学费凑不齐,只能出去借。有一次姑姑向乡亲借5元钱,怕不好借,先给人家帮忙干了5天活,为的是让乡亲相信,我们借了肯定还。”


  “小时候冬天那个冷呀,没有厚衣服穿,姑姑就把我搂在怀里。她穿一件‘的确良’衣服,一手搂着我,一手用劲搓衣服,搓着搓着衣服冒火花,姑姑嘴里念念有词‘不冷不冷’,那个时候仿佛真的就不冷了。”侄女王德俊说,“当时,一块橡皮2分钱,就这2分钱家里也拿不出来,作业写错了,我就沾点唾沫擦。”“那几年,一分钱要掰成两半花,别说橡皮了,就连油盐酱醋都没买过。”王春仙接口说。


  三难,难在孩子生病。“那会儿,最怕孩子们生病。”王春仙说,一锅没油没盐的水煮菜,侄子侄女吃都吃不饱,更别提营养了,于是,生病就成了最大的“敌人”。平常他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吃不起药就请村里的赤脚医生用土办法扎针放血。


  有一次,大侄子生病,病情一天比一天重,王春仙急得求人帮忙把孩子带到医院,一检查是肺炎,需住院治疗。“哪有钱住院呀,我们拿了点药回家了。那点药根本没解决问题,大侄子一病就是40多天,药吃完只能躺在家里硬熬,孩子难受,我心疼呀!”从那以后,王春仙对他们的照料更加细致入微。


  苦日子终有到头时。1990年,侄子侄女分到了地,吃饭问题解决了。两个侄子先后出去打工,家里的收入增加了。这时,王春仙就把心思放在给侄子娶媳妇上,她依旧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帮助侄子盖起5间新房。1995年至1999年间,两个侄子先后成家,侄女也出嫁了,他们靠一技之长,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王春仙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今年,王春仙家再迎喜事,她看着长大的侄孙结婚了,家里再添人丁,这让她精神振奋,日子有了新盼头。


  成风化人让道德之光照耀心灵


  王春仙宝贵的青春年华,就在这既当爹又当娘的日子中一天天逝去。她用父亲般宽厚的肩膀挑起生活重担,用母亲般柔细的爱心呵护幼苗成长。姑侄相依为命的日子,让他们饱经磨难,却也打造出这家人的好家风。


  日子过得虽然艰难,但是王春仙对侄子侄女的教育一直没有落下。侄子侄女年幼时,她告诫他们,咱虽然穷,但人穷志不穷,即使再难也坚决不能偷;侄子侄女长大点了,决定外出打工,她告诫他们,学精一门手艺,就可以自强自立;侄子侄女要成家了,她又告诫他们,要宽厚待人,孝老爱亲。


  “您养我小,我养您老。”王春仙视侄子侄女如亲生,侄子侄女把她当亲妈。姑姑一天天年纪大了,侄子侄女总是不放心,想把她接到身边,她不肯去,“只要我还能动弹,绝不给他们添麻烦。”姑姑不愿去,侄子侄女就想方设法尽孝心。


  王春仙笑着说:“大侄子怕我冷,前几年给家里装了暖气,冬天在家暖暖和和的。每次回来,孩子们总要带一堆东西,还给我留钱,我不要,他们就偷偷把钱塞到枕头下面。”


  身教胜言教


  在侄子侄女眼里,姑姑舐犊情深、重情重义、吃苦耐劳的品格,给了他们无穷动力,使得他们在人生路上能吃苦、勇担当,有斗志、闯天地。王德荣说:“这些年,每当遇到困难,脑子里想起姑姑,就充满力量,再难的事都能挺过去;工作压力大时,总想回到姑姑身边,在小院里坐坐,拉拉家常,重新找回面对生活的勇气。”


  在孙辈眼里,老姑面对困难百折不摧、乐观豁达,对待亲人无私奉献、默默付出,带给他们的道德力量,是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在十里八乡,王春仙的事迹广为传颂,犹如一盏明灯照耀金谷大地。说起她,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好人、好姑姑、身边的好榜样!”最美太谷人、最美晋中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对她风雨一生、义薄云天的最佳褒奖。


  一句承诺,一生守候;一份大爱,一世绵长。王春仙用平凡无私的举动,写就不平凡的人间真情,以道德之光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渗透心灵,激励前行。(文 / 闫淑娟  闫晓媛  图 / 耿新洲  冀古陶)


供稿:晋中市政府新闻办


  


(责任编辑:赵永平)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