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网晋中讯(卫奎狮)2020年,注定会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碎了春节的温馨,但我们咬紧牙关,团结一心,协力进取,牢牢构筑起了抗疫“铜墙铁壁”,凝聚成磅礴的发展力量,推进经济社会在艰难中复苏,推动百姓的日子在困境中实现前行。我们手挽着手、肩并着肩,紧盯“勇当全市排头兵,挺进全省前十强”的奋斗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使榆次区社会经济稳健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大幅提升,给全社会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岁末年初,我们回眸过去的365天,盘点一年来榆次人的收获与幸福,那一个个让人永远难忘的精彩瞬间……
同心抗疫
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关键时刻,榆次区委、区政府立即全面动员、严密部署,全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成为强大的力量,筑起了一道抵御疫情的“铜墙铁壁”,打响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安全保卫战。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榆次区全力织密防控网络,严格防控措施,累计设立检查点1443处,出动人员10万人次,隔离监测人员3803人,用最严密的摸底排查和最彻底的隔离阻断,实现了榆次区全境新冠肺炎病例零输入、零确诊、零扩散,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同时,榆次区把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民生保障作为重中之重,维护各项民生事业正常运行,有效保障了全区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社会经济发展在逆境中实现了快速复苏。
水生态治理
大决心、大力度改造退水退污河道,矢志让黑臭水河变为碧波荡漾、水鸟游弋的清水湖泊,为改变榆次水生态修复综治描绘出一幅和谐美好的自然画卷。2020年,榆次区进一步加大太榆退(榆次段)生态修复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加大工程机械设备投入,科学部署,高质量推进,全面加快工程建设,全年完成项目投资2.6亿元,使蓄滞洪区总面积增加到1022亩,完成678亩蓄滞洪池面积建设,堤坝填筑完成4公里,坝堰草皮防护完成30亩,水生态净化区等工程陆续展开。预计该项目将于2022年9月全部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将通过对中水的生态净化和对雨水的蓄滞渗处理,建成净水、蓄水、用水、观水融于一体的环境优美生态景区,极大改善太榆退水环境质量,改善榆次生态环境格局。
乡村振兴
凝心聚力,铸就农业发展恒久之基。2020年,榆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动摇,积极抢抓发展机遇,结合地域发展实际,下大力气实施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廊带扩面提质工程,启动了百里蔬果田园文化体验廊带建设。榆次区在实施乡村振兴精品示范廊带扩面提质工程中,对第一批4个精品示范村继续提档升级,开展了第二批南胡、小西沟、新付、伽西、峪头5个精品示范村和11个重点治理村建设,进一步扶持沿线4个万亩产业园区提质增效;2020年榆次区启动了百里蔬果田园文化体验廊带建设,高质量建成十大产业示范园、十大精品采摘园、十大农家乐接待点,打造出了一条集优质果品、休闲观光、文体创意、乡村体验于一体的新型示范廊带。
旅游业腾飞
2020年,遭受冲击最大的是旅游业,但也是榆次区旅游业实现快步前行的一年。这一年,榆次区埋头苦干,扎实苦练内功,努力构筑“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使旅游竞争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一年,榆次旅游业收获满满,东赵乡后沟古村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小西沟文旅康养小镇获得国家3A级旅游景区荣誉,悦隆庄温泉度假区获得华北首家国家五星级温泉称号,乌金山镇后沟村2020年荣获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北田镇张胡村荣获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荣誉等一系列的荣誉,使榆次区A级旅游景区增加到11个,A级旅游景区数量稳居全省各县、区第一,至此,榆次区旅游业的“老城、古村、森林、庄园”四篇文章已全部进入国家A级旅游景区序列,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篇章日趋完善。
龙城大街东延
2020年11月8日,在榆次区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历时半年的封闭改造,备受太原、榆次两地人民关注的龙城大街东延快速路建设竣工通车,构筑起太原与榆次区连通的新通道,有效促进了太榆同城化发展,实现两地产业协同发展、交通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强力打造太原都市区核心引擎,促进榆次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龙城大街东延的建成,为榆次区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该区域正在规划建设成为太原都市区城市建设的新地标,成为引领发展的特色新区,智慧高端的创业乐土,山水相融的绿色花园,生态健康的宜居福地。
榆次人珍惜这一发展成果,为进一步推进完善该项目建设,无数建设者正坚守一线,全力实施沿线绿化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打造出了一条绿色廊带。
与总理“云对话”
与李克强“云对话”,请总理到榆次喝碗地道的小米粥,成为2020年媒体关注的焦点。2020年10月15日,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启动仪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通过视频巡视“双创”企业,与榆次区返乡创业青年职业农民代表、山西丰谷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郝卫芳视频连线。连线中,郝卫芳向总理汇报了她返乡种植富硒黑小米,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创业历程,并热情邀请总理来榆次,喝一碗她和乡亲们种植的富硒小米熬的小米粥,尝一尝山西正宗的小米饭。“你们提高了乡亲们的收入,为脱贫作出了明显的贡献。”总理肯定她的成绩,并开心地说:“我很愿意,但我也希望,在北京能喝到你们的小米粥。你们已经开了个好头。俗话讲,万事开头难,已经开头了,就不怕难。你一定可以战胜困难,走向全国。”这是对榆次创业创新工作成效的肯定,是对榆次区新农人的最高褒奖。
提档升级
呵护家园,珍爱家园,是榆次人不懈的追求。2020年,榆次区坚持市区“一盘棋”和“市区共建、造福榆次”理念,大力开展城市提档升级攻坚行动,围绕180条(201段)小街巷重点整治提质,强化城市主次干道整治、绿化、美化,聚焦群众所急、所需、所盼,明确行动方向,全面压实责任、凝聚力量,动态调整、推进工作。在高质量推进提档升级行动的同时,榆次区将文化路、农校对面小巷等16条小街巷纳入整治范围,高标准同步推进,累计拆除违法广告牌5372处4.99万平方米,安装门头牌匾4011处2.95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915处8.42万平方米,规整立面2791处54.6万平方米,使榆次城区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亮丽,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
文化大餐
守护传统文化,丰富百姓精神生活。2020年,榆次区全面加大文化产业投入,生产创作出一批让百姓点赞的优秀晋剧作品,成为榆次历史上好戏最多、影响最大、效果最佳的一年。
一年来,榆次区创作、编排的新编廉政晋剧《打虎记》一炮走红,新编红色文化晋剧《战地黄花》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连声喝彩,榆次文化人帮助左权县编排创作现代精品晋剧《向天而歌》走红各地;榆次区承办的山西省十大群众文化活动——“盛世梨园”戏曲票友大赛,出色地完成了组织承办任务,荣获2020年山西省十大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工作奖;榆次区承办的首届“莲香晋中”戏苑幽兰晋剧节暨红色剧目《战地黄花》巡演,在全市掀起了一股浓烈的“晋剧热”。
蓝天保卫战
共筑锦绣生态家园,依然是2020年我们坚持不懈的行动。这一年,榆次区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依然力度不减,环保督查整改、铁腕治污、着力提升环境治理水平、解决环境突出问题,依旧是榆次区全力改善环境质量的重中之重。
2020年1月至11月,榆次区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二级以上优良天数增加到239天,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1天;综合污染指数下降为4.95,同比下降10%;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国考潇河郝村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质,达到考核目标要求,省考太榆退西贾断面水质为Ⅳ类水,优于考核目标要求,使“榆次蓝”在榆次区更多呈现。
循环养殖
2020年,肉价飞涨,成为百姓热议的话题。榆次区为确保百姓盘中有肉,抓紧畜牧产业发展的新机遇,积极促进以养猪业为核心的养殖业发展,使全区肉蛋奶总值产量猛增14.53%。
2020年,榆次区得天缘大力实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基地工程建设,到年底已完成年出栏60万头的基础工程建设,同时,更多生猪养殖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区畜牧业发展的最亮点。
2020年,榆次区生猪出栏量提升到18.53万头,牛奶日产量提升了20万吨,肉羊、肉牛年出栏量增加到20万头,蛋鸡存栏量增加到120万只,肉鸡出栏量增加到500万只。畜牧业蓬勃快速发展,既保障了百姓的“菜篮子”,更装满了养殖户的“钱袋子”。
(责任编辑:晋中发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