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打响国家农高区“金字招牌” 舞好现代农业发展“龙头”
2023年05月04日   09:51 | 来源:中国报道网

  “要以农高区之强引领晋中农业之强”“突出晋中国家农高区品牌引领”。2月25日,在2022年晋中市“两会”上,晋中国家农高区被寄予了厚望,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勾勒出以晋中国家农高区为“示范龙头”,构建“484”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矩阵,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宏伟蓝图。


  在晋中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吴俊清指出,“要用好晋中国家农高区‘金字招牌’,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题,以‘特’‘优’农业产业为主导,着力打造立足晋中、辐射山西、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典型样板,努力走出一条以晋中国家农高区为牵引、示范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国家首批、山西唯一的晋中国家农高区,承载着晋中、山西乃至全国农业发展先行示范的重要使命,也正在成为一颗全国瞩目、冉冉升起的农业超新星。


  在2月25日开幕的晋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长常书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突出晋中国家农高区品牌引领,聚焦农高区国家战略、省级使命,以农高区之强引领晋中农业之强,打造全国健康食品和功能农业综合示范区、科技产业孵化示范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产品加工物流集散区,到2025年产值达到300亿元。


  有机旱作农业为主题,打造全国领域内排头兵


  有机旱作是破解北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山西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重大革命。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旱地占全省土地的70%以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出路所在。由此,晋中国家农高区对于提高山西乃至中部旱垣地区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试验示范,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些品种在当地适宜的种植方法、种植密度、种植时间等,为类似的地方和当地的品种推广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在晋中国家农高区有机旱作谷子示范基地,一位王姓技术人员一边忙碌,一边对笔者说。


  目前,“晋谷21号”等品种在全省各地谷子主产区,已推广1万多亩,有效减轻了农民种植谷子的负担,也明显增加了种植者的收入。


  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是晋中国家农高区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推进“谷城院”深度融合,山西农谷与山西农大共同打造高水平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累计入驻25个项目,19个专家团队,共计200余名师生参与其中。实施了玉米、中药材、高粱、红薯、谷子、大豆等品种示范项目;集成示范了旱作农作物探墒精播绿色垄作艺机一体化技术、高效有机肥生产技术、生物降解渗水地膜技术等技术;开展了农药残留田间试验、有机旱作杂粮生产系统一体化监测研究、燕麦主产区中低产田土壤改良等农业科研试验。


  近几年,晋中国家农高区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积极建立“科研机构+高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有机旱作支撑体系,不断研发推广产品,同时,加大智慧农业的投入,实现了农机和农艺的结合。


  好消息不断传来,中信旱垣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因地制宜新建日光温室,采用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无土栽培技术,已成为全国山区丘陵地带设施农业方面的标杆。


  山西农谷稼祺种业组建的藜麦研究院集研发、示范、推广、加工为一体,种植生产基地已突破5万亩,其中青海种植1万亩、静乐种植4万亩、海南南繁中心100亩;推广的山西农谷三安科技有限公司独创的“三安模式”,目前已成为全省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标准,在全省60多个县市推广应用,燕麦、荞麦、杂豆等100余个品种,入选农业厅、科技厅推广目录。


  山西农谷科芯农业自主研发的智慧决策型精准农业技术体系“AIPA”系统,已在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已投产了10个智慧化农业种植生产基地,服务种植面积超过10000亩。


  经过几年努力,晋中国家农高区有机旱作农业,打响了自己的品牌,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带动了晋中市、山西省乃至全国部分农民的持续增收。


  “特”“优”为品牌战略,打造现代农业新典范


  “今年过年,家里孩子买回来几盒‘草莓番茄’,说是新品种,味道多汁可口,没到几分钟就吃完了,还真是受欢迎。”家住山西太原的王大妈对新品种番茄印象深刻。


  原来大超市里的高端抢手货,如今成为普通百姓都能享用的餐桌美食,这要得益于山西农谷东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植物工厂”。走进园区,除了俏丽可人的“草莓番茄”外,还有南方的木瓜、火龙果、百香果、车厘子等,都是通过调整室温、水肥、土壤等生产管理技术,实现了“南果北种”。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的蓝莓,也在山西农谷青创园进行示范种植,填补了该水果在山西大面积示范种植的空白。


  东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标杆示范项目,总投资5.2亿元,占地面积1200亩,致力于打造以种业为核心,有机旱作为主题,农业科技创新为引领,“科技研发、产品深加工、高新技术推广、三产融合”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目前,已建成国际领先的8000平方米现代化玻璃温室,引进培育110个新品种,在山西省多地共建立2万亩种植基地,推广果蔬新品种20余个、新技术10余项,对高效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还辐射带动太谷区周边2个乡镇30个村近2000多村民脱贫致富。


  “围绕‘特’‘优’农产品功能属性,深度挖掘产品附加值,助推产业结构更新迭代,形成农高特色,这一直是我们近几年努力在做的一件大事。”晋中国家农高区的一位负责人说,“目前来看,成效还不错。”


  这个“不错”不仅包括“南果北种”,还包括农高区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实施试验试种的千亩叶酸玉米和两种功能西蓝花,实现了功能性和食用性的有效结合等。


  农高区以“特”“优”战略,形成了区域公共品牌,并不断辐射、带动影响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通过流转土地、带动种植、吸纳就业、示范引领,我们带动太谷区周边2个乡镇30个村近2000多村民走向富裕之路,在推动太谷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东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负责人介绍。


  未来如何加快发展“特”“优”农业,晋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长常书铭给出了答案:


  以市级创建“4个十”为目标、县级开展“8个一”工作为载体、乡镇做到“4个有”为支撑,强化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市县乡村同向发力、一体构建全市“484”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矩阵,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产值达到246亿元以上,带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建设山西中部城市群“特”“优”农产品供应基地。


  科技创新为引领,点燃农业腾飞强引擎


  建设国家农高区,科技创新是关键。


  晋中国家农高区自设立之日起,就以国际视野、国家标准、省级战略,以“五大基地”引领科技创新。目前,区内有机旱作农业、功能农业、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三大省部共建实验室顺利推进,晋汾白猪、东辉先正达、番茄小镇等6个重点园区设立博士工作站……


  “眼前的这个是藜麦,是在我们入驻山西农谷之后,通过省农业农村厅种子站审定的一个最新品种,叫稼祺100。这个品种目前是国内最好的,平均(亩)产量在青海能达到250公斤以上。”在晋中国家农高区科创基地藜麦研究院,山西农谷稼祺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武祥云告诉笔者。


  不断攻克“卡脖子”技术,农高区以科技创新打造种业资源宝库。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里的谷子种质资源库已完成2000余份谷子种质资源的入库保存,全球最大的藜麦基因库保存藜麦资源3200多份,品种最全的果树研究所保存有枣、葡萄、玉露香梨等种质资源4000余份。山西农谷巨鑫农业申请专利12项,收集保存3000余份优良种质资源和6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年生产优质种苗约3000万株,技术和产品辐射山西省及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


  不仅如此,生物育种产业化运用也在持续推进中。现在,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中国农科院花卉蔬菜科研基地、山西农大中试基地、谷子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千亩龙生种业基地等一批示范推广基地已经建成,“晋糯10号”玉米、“晋薯16号”马铃薯、晋汾白猪等品种在全省落地开花。


  “这台智能地面植保机器人主要是纯电动的,根据不同的作业环境携带不同的喷洒液体。通过遥控就可进行雾化精准喷洒。”智能农机实验室负责人说,这是继纯电动“拖拉机一号”之后,全国首批研发的智能地面植保机器人落户农谷。


  “在这儿,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无处不在,无人机可为稻田喷洒生物制剂,机器人可巡田和屏幕监测麦田长势,通过5G网络可以实时采集番茄的生长环境参数,‘猪联网’升级实现远程化监管、智能化养猪……”说起这些,农高区工作人员的脸上充满自豪。


  据了解,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目前已引入高新技术企业42家,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42个,可转化新品种、新技术208项。同时,集聚高端人才,柔性引进7位院士、1名“长江学者”、50名博士、11名特聘专家进入农谷专家智库,48名国内知名专家受聘乡村调查研究院,科技创新撬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


  起笔,即是世界眼光。落笔,便是时代标杆。晋中市将高举国家农高区“金字招牌”,凝心聚力,久久为功,形成市、县、乡、村以产业园区为基础、以示范廊带为轴线、以市场主体为载体、以培育品牌为引领、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484”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矩阵,助推全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不断谱写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篇章。(闫志轩)


(责任编辑:卫奎狮)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发布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